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别名:肠侵袭性埃希氏大肠杆菌感染、肠侵袭性埃希大肠杆菌感染、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enteroinvasive E.coli,EIEC)首先于1967年日本报告自患痢疾样腹泻的大儿童和成人中发现,常误为菌痢。主要在大儿童及成人中致病。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症状与菌痢不易鉴别。主要在大儿童及成人中致病。新生儿对此菌易感性差。至今未有在小婴儿中暴发的报道。曾有在学校、部队、社团及医院内流行的情况,多为散发病例。
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症状与菌痢不易鉴别,确定诊断必须有EIEC血清凝集试验阳性,同时大便培养所得之大肠埃希杆菌作豚鼠角膜试验亦阳性。治疗同菌痢,对于重症需抗菌治疗。
发病原因
由EIEC引起的肠道传染病。EIEC是1967年从“痢疾”病人大便中分离获得的一组致腹泻大肠埃希杆菌。EIEC与志贺菌有类似的生化特性,无动力,对乳糖不发酵或发酵缓慢,有共同抗原,均为侵袭性致病菌,也称痢疾样大肠埃希杆菌,可侵入上皮细胞,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引起炎性反应。要注意对两者进行鉴别,鉴别培养基有枸橼酸盐培养基、醋酸钠培养基。常见之O血清型有:O28、O29、O32、O112、O124、O136、O143、O144、O152、O164、O167等。EIEC不产生肠毒素,主要侵犯结肠,形成肠壁溃疡。致病毒力强,只要10~100个细菌即可发病。污染水和食物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因接触传播,形成散发病例。成人、儿童均可发病。
发病机制
EIEC侵袭肠黏膜上皮细胞,细菌死亡后释放出内毒素,破坏细胞形成炎症和溃疡,引起腹泻。临床较少见,主要侵犯较年长儿童和成人。临床表现类似菌痢。
诊断
确定诊断必须有EIEC血清凝集试验阳性。
鉴别诊断
临床注意与菌痢相鉴别。
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肠炎西医治疗
一、治疗
1、一般治疗:症状明显的患者必须卧床休息,按照肠道传染病消毒隔离。饮食以流质为主。病情好转后改用稀饭、面条等。忌食生冷、油腻及刺激性食物。有失水者应酌情补液。对婴儿失水在体重5%~10%范围,可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服补液盐溶液(ORS),每升水中含葡萄糖20g、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经我国各地试用近2000例,平均有效率为96.9%。对反复呕吐或严重脱水者,可考虑先静脉补液,尽快改为口服补液。
2、抗菌治疗:近年来EIEC对各种药物及抗生素的耐药性逐年增长,目前对常用抗菌药物如磺胺、链霉素、氯霉素与四环素大多耐药,临床疗效相应降低。细菌可呈多重耐药性。所以对于EIEC抗生素的选择,应根据当地流行菌株药敏试验或患者大便标本培养的结果进行选择,避免无针对性的滥用。在一定地区内注意轮换用药。抗菌药物疗效的考核应以粪便培养阴转率为主,治疗结束时阴转率应达90%以上。常用药物包括下列几种:
(1)喹诺酮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口服易吸收等优点,近年耐药株逐渐增多,耐药性也可通过质粒介导。对志贺菌感染常用环丙沙星400~600mg/d,分2次或3次口服,疗程3~5天。其他新的喹诺酮类药物,对志贺菌感染也有效。
(2)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复方磺胺甲噁唑):剂量为2片/次,2次/d,疗程7天。根据我们使用结果,治愈率可达95%以上。近年来耐药性逐步增长,疗效有下降趋势。对有磺胺过敏,白细胞减少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忌用。
(3)抗生素:EIEC对常用抗生素如氯霉素、链霉素、氨苄西林大多均已耐药,部分菌株对多西环素仍然较敏感。多数致病菌体外试验对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仍较敏感,但仅能注射用药,即时效果较好,由于肠壁组织内药物浓度较低,不向肠腔排泌,不易清除细菌,易复发,宜和甲氧苄啶口服合用。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亦对志贺氏菌有较好的疗效,必要时也可选用。
二、预后
EIEC所致的腹泻病死率较高。
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肠炎中医治疗
中药治疗:小檗碱0.3g/次,4次/d,7天为一疗程。或用生大蒜口服,或马苋煎剂口服,或用白头翁汤煎剂口服,均有一定效果。
日常保健
1、腹痛应用解痉剂时,剂量宜小,避免引起中毒性结肠扩张。
2、严重发作者,应遵医嘱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血制品,以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3、需行结肠内窥镜或钡剂灌肠检查时,以低压生理盐水灌肠做好肠道准备,避免压力过高防止肠穿孔。
4、指导患者以刺激性小、纤维素少、高热量饮食;大出血时禁食,以后根据病情过渡到流质和无渣饮食,慎用牛奶和乳制品等。
5、应以健脾补肾、益气除湿为治本之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治标之用,辨证施治,最忌长期应用大苦大寒之剂,亦可配合中药注射液等静滴以扶正。
饮食保健
1、少纤维、低脂肪食物有促进肠蠕动、刺激肠壁的作用,但不易消化,对肠道不利,故应限制。
2、注意补充蛋白质及维生素。
3、慢性肠炎如有脱水低钠现象时,应及时补充淡盐水,食用菜叶汤以补充水、盐和维生素的丢失。
4、排气、腹泻过强时,应少食糖及易产生发酵的食物:如薯类、豆类、牛奶等。
5、柿子、石榴、苹果都含有鞣酸及果胶成分,均有收敛止泻作用,慢性结肠炎可适量食用。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在多数情况下属于自限性疾病,多于1~2周内痊愈。预后和下列因素有关:
①年老体弱、婴幼儿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并发症多,预后严重。
②中毒性菌痢病死率较高,尤其是呼吸衰竭型。
③痢疾志贺菌Ⅰ型引起症状较为严重,而福氏菌易致慢性,耐药性菌株则影响疗效。
④采用适当抗菌药物对清除感染有重要作用。用药不当、疗程不足、治疗不及时均影响疗效。
检查:
1、大便培养所得之大肠埃希杆菌作豚鼠角膜试验亦阳性。
2、粪便细菌培养。
3、便常规。
4、血常规。
并发症
侵袭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的肠外并发症并不多见。
1、菌血症:主要见于儿童,有营养不良、镰状细胞贫血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国外已有100多例,国内也有少数病例报道,合并菌血症者症状较严重,病死率高达46%。菌血症多见于发病后1~2天,抗生素治疗有效。
2、溶血尿毒症综合征:主要见于痢疾志贺菌感染。有些病例开始时有类白血病反应,继而出现溶血性贫血及DIC。部分病例出现急性肾衰竭,肾脏大小动脉均有血栓及肾皮质坏死,肾小球及动脉壁有纤维蛋白沉积,约半数病例鲎试验阳性,多数病例血清中免疫复合物阳性。内毒素血症可能和发病有关。但其他细菌引起的内毒素血症并无类似表现。本病预后严重。
3、关节炎:多发生于菌痢后2周内,可能为变态反应所致,主要累及大关节,可引起膝、踝关节红肿、渗液。关节液中有凝集志贺菌的抗体,血清抗“O”效价正常。用激素治疗可以迅速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