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大肠杆菌肠炎:多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季节,以5-8月份为多,可在新生儿室、托儿所甚至病房内流行。营养不良儿、人工喂养儿或更换饮食是更易发病。潜伏期为1~2天,起病较急。临床表现类似霍乱,一般不发热或发低热,腹泻多为水样便,量多,有腥臭味,在显微镜下检查无白细胞和红细胞,常有中、重度等渗或低渗性脱水。为自限性疾病,病程4~7天。
产毒性大肠杆菌肠炎
潜伏期为1~2天,起病较急。临床表现类似霍乱,一般不发热或发低热,腹泻多为水样便,量多,有腥臭味,在显微镜下检查无白细胞和红细胞,常有中、重度等渗或低渗性脱水。为自限性疾病,病程4~7天。
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
潜伏期18-24小时,起病急,腹泻频繁,大便呈粘冻状,带脓血,常伴恶心、呕吐、高热、腹痛和里急后重,可出现严重的中毒症状甚至休克。
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
大便次数增多,开始为黄色水样便,后转为血水便,有特殊臭味,大便镜检有大量红细胞,常无白细胞。伴腹痛,个别病例可伴发溶血尿毒综合征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粘附性大肠杆菌肠炎
多见于婴幼儿,发热、腹泻,大便为黄色溪水状。
细菌性肠炎的致病菌以痢疾杆菌最常见,其次为空肠弯曲菌和沙门氏菌。
病毒感染(20%):在病毒性胃肠炎中,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因,而诺瓦克病毒是成人和大龄儿童流行性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因。
寄生虫感染(15%):寄生虫引起的肠炎以溶组织内阿米巴较为常见。
真菌感染(15%):真菌性肠炎以白色念珠菌引起的最多。
其他因素(10%):休息无规律和精神过度紧张也是引起此病的一个原因。
诊断
其病理表现为胃肠道粘膜的充血、水肿、粘液分泌增多,有时伴有出血及糜烂。在我国以夏、秋两季发病率较高,无性别差异,一般潜伏期为12―36小时。恶心、呕吐、腹泻是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症状。
鉴别诊断
慢性肠炎泛指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可为细菌、霉菌、病毒、原虫等微生物感染,亦可为过敏、变态反应等原因所致。临床表现为长期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及消化不良等症,重者可有粘液便或水样便。
小儿大肠杆菌肠炎西医治疗
1、病原治疗。
2、补充液体及纠正电解质和酸中毒。
3、减少肠道蠕动和分泌性药物。
小儿大肠杆菌肠炎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1、忌烟酒辛辣刺激食物。
2、忌饮食无规律。
3、忌过冷、热、硬食物:如,过凉、过热的食物和饮料。
4、禁食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胡椒、浓茶、咖啡、可可等食品或饮料。
一、注意家居卫生、装纱窗、扑灭苍蝇、蟑螂,并注意保持环境清洁。
二、避免吃生冷不洁食物。
三、小儿之食器注意安全及清洁。
四、隔离病人及小心处理其排泄物。
内窥镜检查
临床上多数病变在直肠和乙状结肠,采用乙状结肠镜检查很有价值,对于慢性或疑为全结肠患者,宜行纤维结肠镜检查。
放射学钡剂检查
急性期一般不宜作钡剂检查。而特别注意的是重度溃疡性结肠炎在作钡灌肠时,有诱发肠扩张与穿孔的可能性。
出血是最常见的局部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