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功能紊乱引起黄体萎缩不全,内膜持续受孕激素影响,以致不能如期完整脱落。正常月经期第3-4日时,分泌期内膜已全部脱落,代之以再生的增生期内膜。但在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时,于月经期第5-6日仍能见到呈分泌反应的内膜。由于患者经期较长,使内膜失水,间质变致密,腺体皱缩,腺腔呈梅花状或星状。本疾病可能由于机体内分泌异常导致发生,主要是由于机体在处于雌激素分泌过高的状态时,引起单纯性的月经过多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为自下次月经前10~14日开始,每日口服甲羟孕酮10mg,有生育要求者肌注黄体酮或口服天然微粒化孕酮。其作用是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反馈功能,使黄体及时萎缩,内膜及时完整脱落。
表现为月经间隔时间正常,但经期延长,长达9-10日,且出血量多。
常见的有子宫肌瘤特别是子宫粘膜下肌瘤,即使是体积较小的肌瘤,也会引起月经过多,其次是子宫腺肌症和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由于子宫内膜向子宫肌壁生长,子宫增大等因素,月经量往往较多。
内分泌因素(15%)本疾病可能由于机体内分泌异常导致发生,主要是由于机体在处于雌激素分泌过高的状态时,引起单纯性的月经过多的临床表现。
病理生理
黄体一般生存14日后萎缩,内膜因缺乏雌、孕激素的支持而脱落行经。
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功能紊乱引起黄体萎缩不全,内膜持续受孕激素影响,以致不能如期完整脱落。正常月经期第3-4日时,分泌期内膜已全部脱落,代之以再生的增生期内膜。但在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时,于月经期第5-6日仍能见到呈分泌反应的内膜。由于患者经期较长,使内膜失水,间质变致密,腺体皱缩,腺腔呈梅花状或星状。
子宫内膜表现为混合型,即残留的分泌期内膜与出血坏死组织及新增生的内膜混杂共存。
除典型的临床表现外,基础体温双相型,但下降缓慢。诊断性刮宫在月经期第5-6日进行,内膜切片检查仍能见到呈分泌反应的内膜,且与出血期及增生期内膜并存。
有排卵型功血患者的月经虽有紊乱,但常常仍有规律可循,因此详细询问出血的起止时间及出血量将有助于鉴别其出血性质。
与无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相鉴别。如有不规则出血、经间出血、性交后出血、或经血的突然增加、或盆腔痛、经前腹痛,则提示可能有器质性疾病。全血象及凝血功能检查亦十分重要,血小板的黏附功能、聚集功能检查以发现是否为血小板无力症。罕见的还有子宫动静脉瘘,须经子宫动脉造影诊断。Wilansky(1989)对67例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月经量多患者行TRH刺激试验。31例TSH基值为(2.4±0.24)MU/L者TRH刺激后TSH峰值为(11.5±1.0)MU/L,随诊其中的16例月经量多持续存在。另15例(22%)TSH基值为(5.9±0.76)MU/L者经TRH刺激后TSH峰值高达(47.5±5.9)MU/L,其中8例服甲状腺片后,TSH值下降,T4值上升,随诊1~3年月经正常。结论是亚临床的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可能是月经量多的病因之一。如有肥胖、应用非对抗雌激素或三苯氧胺、或多囊卵巢综合征,则应注意除外子宫内膜癌。Fraser(1990)报道对316例月经量多的患者行宫腔镜、腹腔镜检查,结果49%的患者有器质性疾病。以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息肉、子宫肌腺症最为常见。
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西医治疗
1、孕激素:自下次月经前10~14日开始,每日口服甲羟孕酮10mg,有生育要求者肌注黄体酮或口服天然微粒化孕酮。其作用是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反馈功能,使黄体及时萎缩,内膜及时完整脱落。
2、绒促性素:用法同黄体功能不足,HCG有促进黄体功能的作用。
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饮食保健
1.注意饮食起居,讲究生理卫生,也要情志调和,讲究心理卫生。
2.合理膳食,禁忌辛辣刺激食物
注意饮食起居,讲究生理卫生,也要情志调和,讲究心理卫生。
1、缓解精神压力,可从事一些全身运动,如游泳,跑步,每周进行一至二次,每次30分钟。
2、多食用一些有减压作用的菜肴,如香蕉、卷心菜、土豆、虾、巧克力、火腿、玉米、西红柿等。
3、经期要防寒避湿,避免淋雨、涉水、游泳、喝冷饮等,尤其要防止下半身受凉,注意保暖。
4、不妨在食谱中添加大葱、豆类、南瓜、大蒜、生姜、栗子、橘子等食物;另外,醋、酱、植物油、辣椒、胡椒等调料及炖牛肉、鸡肉高汤,都对这种情况引起的月经不调有一定作用。
血常规检查、激素水平检测、凝血功能、血小板的黏附功能与聚集功能检查、测BT,择时作内膜或血孕酮测定。
宫腔镜、腹腔镜、B型超声、子宫动脉造影检查。
根据临床表现及以上相关检查、经前5~9天测定血孕酮浓度有助于确定为有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子宫内膜炎、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