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混合血管瘤
别名:混合型血管瘤

混合型血管瘤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等其他类型血管瘤,两种或更多同时存在一起的良性血管瘤。是较常见的一种类型血管瘤,多发生在面颈部,也可发生在身体其他部位。一般出生时已存在,最初颇似草莓状毛细血管瘤,但很快扩展至皮肤范围以外,而深入真皮和皮下组织。初起时大多为皮肤表面大小不等的小红斑,与单纯的草莓状血管瘤并无异样,但随着表面血管瘤的发展,同时侵入真皮和皮下组织,皮下侵犯的范围可超过表面病损面积,形成隆起的包块,形态不规则,多见于面部及四肢。侵犯范围有时非常广,以至于眼睛、口唇、鼻或耳等组织器官都被这种不断扩展的血管组织所覆盖,可引起呼吸、饮食、视觉和听觉等功能障碍。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症状解析

初起时大多为皮肤表面大小不等的小红斑,与单纯的草莓状血管瘤并无异样,但随着表面血管瘤的发展,同时侵入真皮和皮下组织,皮下侵犯的范围可超过表面病损面积,形成隆起的包块,形态不规则,多见于面部及四肢。侵犯范围有时非常广,以至于眼睛、口唇、鼻或耳等组织器官都被这种不断扩展的血管组织所覆盖,可引起呼吸、饮食、视觉和听觉等功能障碍。表面可出现糜烂溃疡。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1、在人体胚胎发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早期出现血管组织异常,发展成为血管瘤。

2、在人体胚胎发育过程中,早期(8~12月)的时候,如果遭罪受机械性的损伤,那么局部组织也会导致出血现象,有一部分的血管组织发生病变,最终会形成血管瘤。血管瘤发展的速度很快。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和彩超基本可以确定血管瘤的性质。

鉴别诊断

与血管球瘤、血管肉瘤等相鉴别,其特点如下:

1.血管球瘤 指、趾甲床及其附近的锐性疼痛性肿物。寒冷刺激时疼痛尤甚。位于甲下者,可见指、趾甲局部隆起,表面可呈浅红色、紫色或稍暗,多不让触碰。

2.血管肉瘤 较少见,肿瘤呈结节状,无痛,紫红色,浅表者易出血和破溃。镜下所见众多的杂乱无章的肿瘤性血管,瘤细胞在基底膜内增生,可贴附于血管内壁,形成结节状突出于管腔。瘤细胞多呈梭形,未分化者呈多边形,类内皮细胞样,核大,深染,核分裂较多。可见到多核瘤巨细胞。

免疫组化对确定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但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可选择敏感的内皮标记物,第八因子相关抗原,CD31、CD34等对确定诊断有重要帮助。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混合血管瘤西医治疗

一、传统治疗方法

1. 手术治疗:采用外科手术方法将病损组织切除,以达到治疗目的。对于独立且较小病灶效果良好。一般情况下,病损区血管丰富,血量大,手术时出血量极大,常常引起严重的失血性休克,术中需要大量输入全血,手术难度大,危险程度高。同时,由于出血后血往往不能全部切除即被迫终止手术,故术后复发率很高。手术切除部分瘤体后遗瘤局部畸形、缺失及功能障碍。手术费用昂贵,患者难以承受的负担,面部皮肤毛细血管瘤可结合整容皮肤移植术修复病损区。故手术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症,权衡手术价值,然后方可确定是否选择手术治疗。

2. 冷冻治疗:此种方法用于血管瘤治疗源于60年代(小范围表浅病损可酌情采用),操作者利用液氮的挥发造成的强低温(-96℃),通常状态下低于-20℃,将病损区皮肤、血管瘤及血管瘤周围组织冷凝,使其细胞内形成冰晶,并导致细胞破裂、解体、死亡,再经过机体修复过程使血管瘤消失。但此法会留下局部疤痕,在眼、口角、鼻尖、耳部治疗后常留下严重缺损性畸形及功能障碍。由于冷冻操作难控制强度和深度,同时组织对低温的抵御能力不同,出现治疗不彻底。复发较高,而直接影响疗效评价。另外留下的局部疤痕缺损性畸形功能障碍也不是受术者所期待的结果,目前基本已经淘汰。

3. 放射与同位素治疗:其治疗原理就是利用放射元素所产生的r射线对病损区组织细胞核进行轰击到使其中的DNA链、RNA链断裂,终止核蛋白的合成造成细胞死亡和解体,再通过组织修复过程达到治疗目的。临床上常用的有:浅层X光照射,钴60局部照射,锶40胶片外贴,磷32胶体局部注射等。治疗后所治部位留下放射性损伤后萎缩性疤痕,表皮有脱屑现象。对于这种由放射线照射所致的萎缩组织和萎缩性疤痕,专家建议施行手术切除,否则将不能排除其癌变可能。专家们认为治疗在血管瘤治疗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使用放射疗法。

4. 硬化剂注射治疗:此法源于50年代,枯痔注射疗法衍化而来。其原理是:将硬化注入到血管瘤瘤体组织中(不能注入血管中),引起无菌性炎症,肿胀消失后出现局部纤维化反应,使血管瘤、血管腔缩小或闭塞。常用的药物有:①鱼肝油酸钠;②枯痔灵注射;③明矾注射液;④枯矾黄莲注射液;⑤碳酸氢钠注射液;⑥平阳霉素、搏来霉素类;⑦沸水注射疗法;⑧尿素注射液。

5. 激光治疗:利用专业激光治疗设备对血管瘤组织进行凝固,并达到治疗血管瘤目的。但激光治疗深度一般控制在表层皮肤0.2~0.4mm以内,超过0.4mm即产生明显疤痕,故对浅表性毛细血管瘤有一定效果,对深层血管瘤易引发出血及疤痕畸形。

6. 介入治疗:是指在“X”导引下将动静脉导管导入血管瘤部位,然后将栓塞剂注入瘤体,让其产生无菌性炎症,以期达到使瘤体血管闭塞作用。常用于内脏血管瘤如肝血管瘤。对于躯干及肢体深部血管瘤,往往因为注入剂量、剂型限制,以及血管瘤特征限制而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使用时应严格控制适应征和避免栓塞剂流入其它器官组织。

二、现代微创疗法

主要是指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逐渐发展成熟的超声微介导技术、高频电极术、光动力技术等。主要特点是创伤小、无痛苦、不留疤痕、操作简便、治疗时间快等。

1.超声微介导疗法是国内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现在已非常成熟。该技术是在B超定位后,通过微导管穿刺插入引起异常结构的营养支管腔及膨大处,在血管内利用超声消融技术,让供血支血管壁收缩管腔变狭窄,减少瘤部供血,使瘤体供血与回流达到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超声微介导技术是在介入疗法和动静脉导管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没有介入疗法痛苦大,费用不高。主要针对治疗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淋巴性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等几乎所有血管瘤类型,特别对婴幼儿血管瘤效果最好。与其他技术相比:不产生射线,无放射性物质;不用激素、同位素及其化疗药物。并且可以在三维定位下治疗内脏血管瘤(颅内及脊髓血管瘤除外)。此技术适宜人群较为广泛,一般出生一个月的婴儿以上均能接受治疗,但高敏体质者、血友病,白血病为禁忌症。

采用超声介导治疗的病人,无需开刀、不出血,可免去手术创伤和痛苦。另外,操作简单,费用低,痛苦少,愈后不复发也是超声介导最为突出的表现,因为没有了繁杂的手术过程,所以既帮助病人节省了一大笔的治疗费用,而且微创技术让病人治完了就能回家。超声微介导技术治疗血管瘤一般需要1至2个疗程,每个疗程需要3-5次,特别巨大者治疗次数相应有所增加。此技术不麻醉,婴幼儿出生不久即可采用。治疗后需留院观察3-7天左右。

2.高频电极术也是近十几年发展成熟的血管瘤的现代微创治疗方法。高频电极治疗技术是在超声定位下,采用最先进的高频电极治疗仪和导管针,直接作用于瘤体细胞膜及血管周围组织中的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瘤体内产生高热,使血管瘤的血管壁乳化、凝固、收缩,瘤体逐渐缩小,畸形血管失去再扩张的能力。一般瘤体只需进行一次治疗,巨大瘤体和多发性瘤体通过2--3次治疗即可治愈。

高频电极术治疗血管瘤的优点:不损伤正常组织细胞、无破坏性,不留下疤痕。适用范围:婴幼儿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深层肌间血管瘤、蔓状血管瘤、淋巴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等血管瘤的治疗,疗效显著。

三.光动力治疗主要是用来治疗鲜红斑痣,效果很好。治疗时一般是按光斑收费,一个光斑是一个圆,各医院的收费价格也不相同。同样具有创伤小、无痛苦、不留疤痕的优点。

四。药物治疗:可口服普萘洛尔,对绝大多数血管瘤有效,但时间较长,一般6~18月。主要应用于婴幼儿血管瘤。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日常保健

血管瘤病饮食无特殊要求。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混合型血管瘤患者及家属平时应注意,病变部位一定要注意不要抓挠,保持干燥,注意清洁以防感染。饮食要清淡,不宜使用过于辛辣的食物,以免溃烂。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1.病理组织学检查。

2.血管造影示瘤区造影剂浓聚或血管畸形。

3.体位元试验阳性,扪诊及静脉石,穿刺抽出凝全血(海绵型)。

4.局部彩超是简单方便的检查方法。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1、混合型血管瘤迅速生长,富有极大的侵犯性,在几周之内,正常组织可以受到严重破坏,以致眼睑、口唇、鼻、耳等组织都被不断扩张的血管瘤组织所覆盖。

2、肿瘤的形态不规则,呈紫红色,易发生溃破,出血、感染、坏死、瘢痕形成。

3、混合型血管瘤增大还可以引起一系列继发性问题,眼、耳被遮蔽,口唇肿大等,因而出现呼吸、饮食、视觉、听觉等的功能障碍。

4、混合型血管瘤在婴儿出生后生长迅速,不断增长扩展,向周围皮肤及深部组织侵犯,严重都引起血管瘤小板减少综合症,危及生命。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