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面神经炎常见病

面神经炎是指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青壮年多发,部分病人发病前数日有同侧下颌角,耳内,乳突区痛疼,病史询问应注意发病前有无面部受凉受风吹等诱因,多数病人于晨起洗漱时突然发现面颊动作不灵或歪斜,表情不自如,前额纹消失,眼裂开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等。早期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面神经的炎症和水肿为主,后期以促进神经机能恢复为其主要治疗原则。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症状解析

青壮年多发,部分病人发病前数日有同侧下颌角,耳内,乳突区痛疼,病史询问应注意发病前有无面部受凉受风吹等诱因,多数病人于晨起洗漱时突然发现面颊动作不灵或歪斜,表情不自如,前额纹消失,眼裂开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等。

1、茎乳孔以下的面神经支受累出现周围性面瘫,病侧额纹消失,不能额皱蹙眉,眼裂变大,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Bell征(闭眼时眼球向上外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偏向健侧,鼓腮和吹口哨漏气,常见食物滞留于病侧齿颊间。

2、受损影响到鼓索以上的面神经支时除周围性面瘫,还出现同侧舌前2/3味觉障碍。

3、镫骨肌以上的面神经支受累时发生听觉过敏,同侧舌前2/3味觉障碍和周围性面瘫。

4、膝状神经节受累,除听觉过敏,同侧舌前2/3味觉障碍和周围性面瘫,还有患侧乳突部疼痛,耳廓和外耳道感觉减退,外耳道或鼓膜出现疱疹,称Hunt氏综合征。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病因:

面神经炎在脑神经疾患中较为多见,这与面神经管是一狭长的骨性管道的解剖结构有关,当岩骨发育异常,面神经管可能更为狭窄,这可能是面神经炎发病的内在因素,面神经炎发病的外在原因尚未明了,有人根据其早期病理变化主要为面神经水肿,髓鞘及轴空有不同程度的变性,推测可能因面部受冷风吹袭,面神经的营养微血管痉挛,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所致,也有的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但一直未分离出病毒,近年来也有认为可能是一种免疫反应,膝状神经节综合征(Ramsay-Hunt Syndrome)则系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使膝状神经节及面神经发生炎症所致。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即可作出诊断。

鉴别诊断

一、中枢性面瘫:系由于对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所致,仅表现为病变对侧下组面肌瘫痪。

二、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性面瘫相鉴别:

(一)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可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但常为双侧性,绝大多数伴有其他颅神经及肢体对称性瘫痪和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等。

(二)桥脑损害:桥脑面神经核及其纤维损害可出现周围性面瘫,但常伴有桥脑内部邻近结构,如外展神经,三叉神经,锥体束,脊髓丘系等的损害,而出现同侧眼外直肌瘫痪,面部感觉障碍和对侧肢体瘫痪(交叉性瘫痪),见于该部肿瘤,炎症,血管病变等。

(三)小脑桥脑角损害:多同时损害三叉神经,位听神经,同侧小脑及延髓,故除周围性面瘫外,还可有同侧面部痛觉障碍,耳鸣,耳聋,眩晕,眼球震颤,肢体共济失调及对侧肢体瘫痪等症状,称“小脑桥脑角综合征”,多见于该部肿瘤,炎症等。

(四)面神经管邻近的结构病变:见于中耳炎,乳突炎,中耳乳突部手术及颅底骨折等,可有相应的病史及临床症状。

(五)茎乳孔以外的病变:见于腮腺炎,腮腺肿瘤,颌颈部及腮腺区手术等,除仅有周围性面瘫外,尚有相应疾病的病史及临床表现。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面神经炎西医治疗

由于本病的自愈率较高,而且,影响其康复的因素又较多。迄今为止,尚很难说明某种疗法在本病的治疗上的可靠疗效。

1.激素治疗 在急性期(1~2周以内),为了减轻神经水肿、减轻神经受压,大多数学者认为应给予一个疗程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可予强的松30~60mg,晨起一次顿服。也可运用地塞米松5~10mg,静脉滴注,连用7~10天。停用激素时应逐渐撤停,突然中止激素治疗可出现反跳现象。对Hunt综合征的治疗应当运用较大剂量的激素,如强的松60mg/日,连用2周后开始减量。

2、B族维生素 维生素B1 100mg,肌肉注射,每日1次,或口服10~20mg,每日3次;维生素B12250~500μg,肌肉注射,每日1次。

3、地巴唑 10mg,口服,每日3次。

4、新斯的明 15mg,口服,每日3次。

5、加兰他敏 2.5mg,肌肉注射,每日1次。2、理疗:急性期可以在耳后茎乳突孔附近进行热敷、红外照射,或短波照射,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水肿,减轻或缓解局部疼痛症状。恢复期可予碘离子透入治疗。

4、功能锻炼:早期的面部表情肌的功能锻炼对于缩短疗程有着重要的意义。应尽早进行皱眉、抬额、闭眼、露齿、鼓腮、吹口哨等动作的训练,每日可进行数次,每次进行数分钟。

预后

一般预后良好,通常于起病1~2周后开始恢复,2~3月内痊愈,约85%病例可完全恢复,不留后遗症。但6个月以上未见恢复者则预后较差。

面神经炎中医治疗

1.脉络空虚,风痰阻络

【治法】治宜祛风化痰、活血通络。

【方药】方以牵正散加味:白附子、白僵蚕、全蝎、蜈蚣、防风、川芎、白芷。有寒象者,加细辛、麻黄以温经通络散寒;痰湿重者,加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和胃化痰;有瘀血之象者,加鸡血藤、路路通、红花等活血通络。

2.痰瘀互阻,痹阻经络

【治法】治宜益气活血;祛痰通络。

【方药】方以补阳还五汤合牵正散加减:生黄芪、川芎、地龙、赤芍、白附子、白芥子、红花、全蝎、白僵蚕、细宰。有寒象者,可酌加桂枝、羌活等以温经散寒;有热象者,可加黄芩、生石膏清胆、胃经热;痰湿明显者,可以合用二陈汤;伴有面肌痉挛者,可适当加大全蝎的剂量,加用蜈蚣、白芍、甘草、鸡血藤等以解痉缓急、通络。

针灸治疗

局部针刺治疗面神经炎时,应当注意刺激的强度,以局部不出现发僵、发紧感为宜,以免影响面瘫的恢复,导致面肌痉孪的出现。

(1)体针: 针刺治疗以疏风散寒,化痰通络为治疗原则,多局部取穴。常取患侧的太阳、下关、阳白、四白、地仓、颊车、迎香等穴,健侧的合谷。不能抬眉者加患侧的攒竹;乳突疼痛加翳风;舌麻、味觉消失加廉泉。

(2)耳针:选面颊、眼、目1、目2。

(3)火针:取坐位,将一枚消毒的硬币放入口中,紧贴患侧颊粘膜处,并用手指将硬币固定于口腔内,面部消毒后,将在酒精灯上烧红的三棱针垂直刺入面颊部(地仓穴的外上方),以碰到硬币为止。针刺时,注意进针要稳、准、快,每三天1次。本治疗方法应慎用。

(4)电针:为了加大对局部的刺激量,可以在体针治疗的基础上,加脉冲电流刺激,每次10~20分钟。通电量以患者感到舒适,不出现面肌痉挛为宜。

(5)穴位注射: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或硝酸一叶秋碱等药物进行穴位注射。可选取患侧地仓、颊车、下关和健侧的合谷穴。每穴注射0.2~0.5ml,每周2~3次,5次为1疗程。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在饮食上可以不再禁忌冰凉的食物,但还是要以高钙 、高蛋白饮食为主。少吃油腻滞胃、不易消化的食品。要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如桃、葡萄、苦瓜、茄子、青椒、韭菜,来维持足够的维生素摄入。另外还要吃一些米面、粗粮类食物,以保持机体足够的能量供给,增强抗病能力。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急性期应当适当休息,注意面部的持续保暖。外出时可戴口罩,睡眠时勿靠近窗边,以免再受风寒。注意不能用冷水洗脸,避免直吹冷风,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物防止感冒。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面神经炎的辅助检查

无须作特殊检查。但下列检查有助于不典型病人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及判断神经损害及恢复情况。

1、脑脊液检:查如无蛋白一细脑分离现象可除外格林一巴利综合征。

2、电诊断电诊断检查:包括肌电图、神经传导时间测定、神经兴奋性和面神经电网。能够了解面神经阻滞和变性的程度。对判断预后有帮助,健侧与患侧神经兴奋性闭值相差3.5MA以上,提示预后差。

3、血糟、血常规、颅脑叮等检查:可帮助鉴别和确定病因。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有的可遗有面肌痉挛或面肌抽搐,前者表现为病侧鼻唇沟的加深,口角被拉向病侧,眼裂变小,易将健侧误为病侧,后者病侧面肌不自主抽动,紧张时症状更明显,严重时可影响正常工作,少数病侧还可出现“鳄泪征”即进食时病侧眼流泪,可能为面神经修复过程中神经纤维再生时,误入邻近功能不同的神经鞘通路中所致,肌电图检查及面神经传导功能测定对判断面神经受损的程度及其可能恢复的程度,有相当价值,可在起病两周后进行检查。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