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偏沮

偏沮的基本征候特征为汗出偏于半身,即半身有汗,半身无汗。由气血不能畅流周身所引起。《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马莳注:“或左或右,一偏阻塞而无汗,则无汗之半体,他日必有偏枯之患。”张志聪注:“沮,湿也。”“汗出而止半身沮湿者,是阳气虚而不能充身遍泽,必有偏枯之患矣。”姚止庵注:“……阳虚则气不周流,而汗出一偏,气阻一边,故云偏沮。”

本病根据其临床表现,可见于西医学中的脊髓疾病、神经脱髓鞘病或脑卒中等疾病中。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 挂什么科:
    中医科 中医综合
  • 需做检查:
    温度与出汗  汗液电解质检查
  •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支持治疗
  • 常用药物:
    暂无相关信息
  • 一般费用: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3000元)
  • 传染性:
    无传染性
  • 治愈周期:
    2-4周
  • 治愈率:
    80%
  • 患病比例:
    0.0015%
  • 好发人群:
    无特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相关疾病:
症状解析

1、以汗出偏沮为主要症状和体征,即半身有汗半身无汗。多为邪侵经络或营卫俱虚所致。

2.可伴有肌肉痿软无力,睑废,视歧,声嘶低喑,抬头无力等症状,甚则影响呼吸、吞咽。

3.部分病人发病前有感冒、发烧或腹泻等病史。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一、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形成的原因颇为复杂,总由气血不能畅流周身所致。正常人气血旺盛而调达,血流畅通而营养周身,脏腑功能协调,则汗出正常。本病多由于在内伤虚损的基础上,风邪乘虚入中,气血痹阻,或痰湿素盛,形盛气衰,外风引动内风,痰湿闭阻经络;或外感温热毒邪;或内伤情志;或饮食劳倦;或跌打损伤等,均可致使五脏受损,精津不足,气血亏耗,风、痰、瘀痹阻经络,血脉不通,气血受阻,而发为偏沮。

二、西医学病因

西医学中的脊髓疾病、神经脱髓鞘病、脑卒中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疾病,均可出现偏沮症状。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一、诊断

(一)诊断依据

1、以汗出偏沮为主要症状和体征,即半身有汗半身无汗。多为邪侵经络或营卫俱虚所致。

2.可伴有肌肉痿软无力,睑废,视歧,声嘶低喑,抬头无力等症状,甚则影响呼吸、吞咽。

3.部分病人发病前有感冒,腹泻病史。

(二)中医辨证分型

1.肺热津伤证:发病急,病起发热,或热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可较快发生肌肉瘦削,皮肤千燥心烦口渴,咳呛少痰,咽千不利,小便黄赤或热痛,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2.湿热浸淫证:起病较缓,逐渐出现肢体困重,痿软无力,尤以下肢或两足痿弱为甚,兼见微肿,手足麻木,扪及微热,喜凉恶热,或有发热,胸脘痞闷,小便赤涩热痛。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3.脾胃虚弱证:起病缓慢,肢体软弱无力逐渐加重,神疲肢倦,肌肉萎缩,少气懒言,纳呆便溏,面色咣白或萎黄无华,面浮。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4.肝肾亏损证:起病缓慢,渐见肢体痿软无力,尤以下肢明显,腰膝酸软,不能久立,甚至步履全废,腿胫大肉渐脱,或伴有眩晕耳鸣,舌咽干燥,遗精或遗尿,或妇女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脉沉细无力。

5.脉络瘀阻证久病体虚,四肢痿弱,肌肉瘦削,手足麻木疼痛不适,四肢青筋显露,可伴有肌肉活动时隐痛。舌痿不能伸缩,舌质暗淡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三)相关检查

本病与西医学中神经系统的许多疾病有关。检测肌酶、脑脊液、肌电图、肌活检、血中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以及头颅、脊髓CT、MRI检查等,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中医病证鉴别

汗证:一般分自汗、盗汗两类。由于病情不同,又有阴汗、阳汗之分,及战汗、狂汗、红汗、漏汗、阴盛格阳汗、亡阳汗、绝汗、头汗、额汗、心汗、腋汗、手足汗、无汗、偏沮等多种。若汗出多在胸部以上,患处无汗,则为半身汗。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偏沮西医治疗

1、针对原发病和病因治疗。

2、采用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的药物治疗。

3、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该方法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偏沮中医治疗

(一)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虚证宜扶正补虚为主,肝肾亏虚者,宜滋养肝肾;脾胃虚弱者,宜益气健脾。实证宜祛邪和络,肺热伤津者,宜清热润燥;湿热浸淫者,宜清热利湿;瘀阻脉络者,宜活血行瘀。虚实兼夹者,又当兼顾之。

(二)证治分类

1.肺热津伤证

治法: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代表方:清燥救肺汤加减。

常用药:北沙参,西洋参、麦冬,生甘草甘润生津养阴;阿胶、胡麻仁养阴血以润燥;生石膏,霜桑叶、苦杏仁,炙枇杷叶清热宣肺。

加减:若身热未退,高热,口渴有汗,可重用生石膏,加银花、连翘、知母以清气分之热,解毒祛邪;咳嗽痰多,加瓜蒌、桑白皮、川贝母宣肺清热化痰;咳呛少痰,咽喉干燥,加桑白皮、天花粉、芦根以润肺清热。若身热已退,兼见食欲减退,加砂仁、山药、麦芽健脾和胃。

2.湿热浸淫证

治法:清热利湿,通利经脉。

代表方:加味二妙散加减。

常用药:苍术,黄柏清热燥湿;萆藓、防己、薏苡仁渗湿分利;蚕砂,木瓜、牛膝利湿,通经活络;龟甲滋阴益肾强骨。

加减:若湿邪偏盛,胸脘痞闷,肢重且肿,加厚朴,茯苓,枳壳、陈皮以理气化湿;夏令季节,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浊,健脾祛湿;热邪偏盛,身热肢重,小便赤涩热痛,加忍冬藤、连翘、公英、赤小豆清热解毒利湿;湿热伤阴,兼见两足掀热,心烦口于,舌质红或中剥,脉细数,可去苍术,重用龟板,加元参、山药、生地;若病史较久,兼有瘀血阻滞者,肌肉顽痹不仁,关节活动不利或有痛感,舌质紫黯,脉涩,加丹参,鸡血藤、赤芍,当归,桃仁;口干咽干较甚,此胃阴亦伤,宜用益胃汤加石斛、薏苡仁。

3.脾胃虚弱证

治法:补中益气,健脾升清。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白术、山药,扁豆,莲肉,甘草、大枣补睥益气;黄芪、当归益气养血;薏苡仁、茯苓,砂仁.陈皮健脾理气化湿;升麻、柴胡升举清阳;神曲消食行滞。

加减:脾胃虚者,易兼夹食积不运,当健脾助运,导其食滞,酌佐谷麦芽、山楂,神曲;气血虚甚者,重用黄芪、党参、当归,加阿胶;气血不足兼有血瘀,唇舌紫黯,脉兼涩象者,加丹参、川芎、川牛膝;肥人痰多或脾虚湿盛,可用六君子汤加减。

4.肝肾亏损证

治法: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代表方:虎潜丸加减。

常用药:虎骨(用狗骨代)、牛膝壮筋骨利关节;熟地,龟板、知母、黄柏填精补髓,滋阴补肾,清虚热;锁阳温肾益精;当归、白芍药养血柔肝;陈皮、干姜理气温中和胃,既防苦寒败胃,又使滋补而不滞。

加减:若病久阴损及阳,阴阳两虚,兼有神疲,怯寒怕冷,阳痿早泄,尿频而清,妇女月经不调,脉沉细无力,不可过用寒凉以伐生气,去黄柏、知母,加仙灵脾、鹿角霜,紫河车、附子.肉桂,或服用鹿角胶丸、加味四斤丸;若证见面色无华或萎黄,头昏心悸,加黄芪、党参、首乌、龙眼肉,当归以补气养血;腰脊酸软,加续断、补骨脂,狗脊补肾壮腰;热甚者,可去锁阳、干姜,或服用六味地黄丸加牛骨髓、鹿角胶、枸杞子滋阴补肾,以去虚火;阳虚畏寒,脉沉弱,加右归丸加减。

5.脉络瘀阻证

治法:益气养营,活血行瘀。

代表方: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黄芪益气;当归、川芎、熟地,白芍养血和血;川牛膝、地龙、桃仁、红花、鸡血藤活血化瘀通脉。

加减:若手足麻木,舌苔厚腻者,加橘络、木瓜;下肢痿软无力,加杜仲、锁阳、桑寄生;若见肌肤甲错,形体消瘦,手足痿弱,为瘀血久留,可用圣愈汤送服大黄zhe虫丸,补虚活血,以丸图缓。

(三)其他疗法

1、中药洗浴

偏沮洗液配方:麻黄6g,桂枝10g,羌活10g,苏叶10g,细辛10g,路路通10g,生姜5片,葱白3茎,水1000。

用法:药物共煎煮2次,头煎及二煎药液混合后备用主汗闭症(局限型)。用法:先熏后洗,每天3次,每次10-20分钟,一剂可用3天,10天为1疗程。好转后,亦可用此药液外搽,以防复发。

2、针灸、推拿,气功等综合疗法

配合针灸、推拿,气功等综合疗法,并加强肢体功能训练,有助于提高疗效。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1、多以富有营养易消化饮食为主,注意饮食规律。

2、生活规律,劳逸适当,预防感冒、发烧、腹泻等疾病。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1、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可经常打太极拳、做五禽戏等,以促进肢体气血运行,预防疾病。

2、本病的发生常与居住湿地、感受温热湿邪有关,因此,避居湿地,防御外邪侵袭,有助于本病的预防和康复。

3、注意精神饮食调养。注意精神调养,清心寡欲,避免过劳,生活规律,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忌肥甘厚味、动风、辛辣刺激之品,并禁烟酒,

4、应识别中风先兆,及时处理,以预防中风发生。平时要保持心情舒畅,做到起居有常,饮食有节,避免疲劳,以防止卒中和复中。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检测血液中血清谷草转氨酶(A5T)、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1DH)、醛缩酶、肌酸磷酸肌酶(CPK)的含量以及尿中肌酸排泄量,有助于鉴别本病肌肉萎缩的病因;脑脊液检查,肌电图检查、肌肉活组织检查、脑部和脊髓CT、MRI检查等,有助于对与本病有关的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查类风湿因子(RF)、抗核抗体(ANA)、红细胞沉降率(ESR)、血常规等,以排除风湿免疫疾病等。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可并见肢体偏瘫、麻木、发凉、肌肉萎缩或言语不利、吞咽障碍等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