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伏暑
别名:伏暑症

伏暑是发于秋冬而临床具有暑湿或暑热内蕴证候的急性外感热病。本病起病急骤,病势深重,缠绵难解。其发病特点是初期类似感冒,继而形似疟疾,惟寒热多不规则,以后则但热不寒,入夜尤甚,天明得汗稍减。而胸腹灼热始终不除,大便多溏而不爽,其色黄如酱。临床上西医的秋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病毒性脑炎等,可参考本病辨证治疗。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 挂什么科:
    中医科 中医综合
  • 需做检查:
    尿常规  血浆渗透压(POP)  血常规  血液电解质检查  便常规
  •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 常用药物:
    暂无相关信息
  • 一般费用: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3000元)
  • 传染性:
    无传染性
  • 治愈周期:
    7-14天
  • 治愈率:
    85%-95%
  • 患病比例:
    0.001%
  • 好发人群:
    无特殊人群
  • 相关症状:
  • 相关疾病:
症状解析

伏暑的诊断要点,本病多发生于秋冬季节。发病急骤,起病即见有暑湿之邪内蕴的里热证候,出现卫气同病或卫营同病的证候。

卫气同病型【证见】 发热,恶寒,无汗,头身,周身酸痛,心烦,口渴,脘痞,小便短赤。舌红,苔腻,脉濡数。

卫营同病型【证见】 发热,微恶寒,少汗,头痛,心烦,或见斑疹隐隐,或入夜烦躁不安。舌红少苔而干,脉浮细数。

邪郁少阳型【证见】 寒热似疟,身热午后较重,人暮尤剧,天明得汗稍减,但胸腹灼热不除,心烦口渴,脘痞胁满。舌尖边红,苔黄白而腻,脉弦滑数。

邪滞肠腑型【证见】 身热午后较重,胸腹灼热甚,恶心呕吐,纳呆脘痞,便溏不爽,色黄赤如酱。舌红,苔黄垢腻,脉濡数。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伏暑的发生,一般认为是感受暑湿之气,迨至深秋或入冬,复感当令之邪而诱发。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伏暑的诊断要点,本病多发生于秋冬季节。发病急骤,起病即见有暑湿之邪内蕴的里热证候,出现卫气同病或卫营同病的证候。

本病应注意与暑温、暑湿、湿温相鉴别。后三者多发于夏秋季节,暑温初起为阳明气分热盛而无兼湿邪的见证,暑湿初起暑湿郁遏肌表,湿温初起邪遏卫气而湿重于热,与本病发于秋冬,初起即有暑湿内蕴里热明显之卫气同病或卫营同病,自是不同。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伏暑西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伏暑中医治疗

一、中药治疗:

卫气同病型

【治法】 清暑化湿,解表透邪。

【方药】

1.主方黄连香薷饮(朱肱《类证活人书》)加味。

处方:香薷10克,扁豆15克,厚朴9克,黄连9克,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滑石20克,薏苡仁20克,竹叶10克,薄荷6克(后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脘痞泛恶、烦闷欲呕者,加法半夏9克,陈皮9克。若汗出而热不解、头重如裹者,加藿香10克,佩兰10克,白芷8克。若汗出多、面红赤垢、苔黄干者,加生石膏30克,寒水石20克。

2.中成药苍薷丸,每次6克,姜汤送服,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银翘散加杏仁、滑石、薏苡仁、通草方(孟澍江《温病学》)

处方: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竹叶10克,淡豆豉10克,荆芥9克,薄荷6克(后下),牛蒡子9克,杏仁8克,滑石30克,薏苡仁20克,通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

卫营同病型

【治法】 辛凉透表,清营泄热。

【方药】

1.主方银翘散加减(孟澍江《温病学》)。

处方: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竹叶12克,荆芥9克,薄荷9克(后下),芦根15克,生地黄25克,牡丹皮10克,赤芍15克,麦冬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口渴、小便黄短而无汗者,为阴液不足,加玉竹18克,玄参20克。若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30克,玄参30克,枳实8克。

2.中成药清开灵注射液,每次30一4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日1—2次。

3.单方验方银翘散合白虎汤加减(彭胜权《岭南温病研究与临床》)。

处方:金银花12克,连翘15克,淡竹叶12克,芦根30克,薄荷3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牡丹皮12克,赤芍12克,石膏30克,知母12克。水煎服,每日2剂。

邪郁少阳型

【治法】 清泄少阳,解暑化湿。

【方药】

1.主方蒿芩清胆汤(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处方:青蒿10克,黄芩12克,淡竹茹10克,法半夏9克,枳壳8克,陈皮8克,赤茯苓20克,滑石30克,青黛6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纳呆、口苦、便溏、尿黄、苔腻者,可加大豆黄卷12克,通草6克,白蔻仁6克。若渴饮较甚,热久留不退、苔黄干者,可加乌梅6克,柴胡8克,大青叶10克。若兼见咳喘痰多、胸闷者,可加杏仁12克,薄荷6克(后下),桔梗6克。

2.中成药

(1)柴胡注射液,每次4毫升,肌注,每日2次。

(2)小柴胡冲剂,每次6~8克,温开水冲服,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柴青合剂(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柴胡10克,青蒿9克(后下),地骨皮12克,黄芩12克,地胆头12克,倒扣草12克,狗肝菜18克,芦根15克,野菊花12克,甘草5克。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2剂。

邪滞肠腑型

【治法】 清热化湿,导滞通下。

【方药】

1.主方枳实导滞汤(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处方:枳实9克,生大黄9克,山楂9克,槟榔8克,厚朴8克,黄连6克,神曲6克,连翘9克,紫草9克,木通6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大便水泻样、肛门灼热者,可去大黄、枳实,加黄芩12克,火炭母18克,葛根20克。腹胀闷痛者,加广木香9克(后下),藿香梗10克。呕吐频者,加法半夏9克,生姜6克,竹茹10克。

2.中成药保和丸,每次2支,开水送服,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通里攻下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大黄12克(后下),芒硝9克(冲),生石膏30克(先煎),白茅根30克,丹参15克,黄柏12克,苍术10克,牛膝12克,草河车12克,甘草9克。水煎服,每日1剂。

热入心营。下移小肠型

【治法】 清心凉营,利泻火府。

【方药】

1.主方导赤清心肠(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处方:鲜生地黄25克,茯神18克,木通6克,麦冬15克,牡丹皮12克,益元散9克(包煎),淡竹叶10克,莲子心3克,灯心草8克。水煎取汁1碗半,先冲童便1杯,分2次温服,每日2剂。

若小便色红者,可加白茅根30克,淡豆豉10克,三七末3克(冲)。发热甚者,加水牛角15克(刨片,先煎),连翘12克,芦根15克。

2.中成药清开灵注射液,用30—4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日l~2次。

3.单方验方银蒲消毒饮(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蒲公英30克,金银花20克,丹参20克,香附12克,滑石3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2剂。

热闭心包。血络瘀滞型

【治法】 清营泄热,开窍通络。

【方药】

1.主方犀地清络饮(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处方:水牛角25克(刨片,先煎),牡丹皮10克,连翘12克,淡竹沥12克,鲜生地黄25克,赤芍15克,桃仁9克,生姜5克,鲜石菖蒲10克,鲜茅根30克,灯心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口烦渴、高热、汗出多者,可加生石膏30克,天花粉15克,芦根15克。若癍疹隐隐或衄血、便血者,可加大青叶15克,玄参25克,仙鹤草15克。

2.中成药醒脑静注射液,以8~10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40毫升中,静脉推注;后以20~3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点滴。

3.单方验方加减银翘散(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连翘12克,金银花12克,玄参25克,麦冬25克,水牛角25克(刨片,先煎),竹叶12克。荷叶12克。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二、中医的其他疗法

敷药外治

用雄黄10克、朱砂lO克、玄明粉30克共研成细末,葱白、生姜捣烂绞汁约20毫升,与药末拌匀,再加入青皮鸭蛋清适量调成厚糊状。将药膏涂敷于患者脐窝神阙穴上,外以纱布盖上,再用宽布带束紧固定,每日换药。功可清心火、泄腑气,能退热、利尿、透邪。适用于热人心营、下移小肠的患者。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伏暑食疗方:(下面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  

1、清暑荷叶汤:用荷叶3张、柠檬4片、莲子12克、薏苡仁12克、鸡内金6克、猪瘦肉60克(切块),洗净同煲煮汤,以肉熟烂为度,加入适量精盐、葱白调味,吃肉饮汤。可作伏暑病患者辅助饮食治疗,尤其适合邪郁少阳或热滞肠腑的患者饮食。

2、恢复期可服食疗粥:干山药50克或鲜山药100~120克,洗净切块,粳米100克同煮粥,每日1~2次。

伏暑饮食宜忌

(1)选择容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如菜汤、稀粥、蛋汤、蛋羹、牛奶等。

(2)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既满足营养的需要,又能增进食欲。可供给白米粥、小米粥、小豆粥、配合甜酱菜、大头菜、榨菜或豆腐乳等小菜,以清淡、爽口为宜。

(3)保证水分的供给,可多喝酸性果汁如山楂汁、猕猴桃汁、红枣汁、鲜橙汁、西瓜汁等以促进胃液分泌,增进食欲。

(4)多食含维生素C、E及红色的食物,如西红柿、苹果、葡萄、枣、草莓、甜菜、桔子、西瓜及牛奶、鸡蛋等。预防感冒的发生。

(5)饮食宜少量多餐。如退烧食欲较好后,可改为半流质饮食,如面片汤、清鸡汤龙须面、小馄饨、菜泥粥,肉松粥、肝泥粥、蛋花粥。

1、不吃不易消化和有刺激性的食物。

2、禁忌烟、酒、生蒜、芥菜等辛辣食物。

3、忌热性食物如高粱、糯米、韭菜、小茴香、刀豆等。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1. 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抗病能力。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灭蚊、灭鼠、防蚊、防鼠。注意防止受寒感冒、避免劳累。  

2. 在秋冬季节伏暑多发时令和流行性出血热高发区(疫区),可预防性地服中药:丹参30克,白茅根30克,大青叶10克,黄芪15克,枳实10克,甘草6克,蒲公英30克,生大黄3克。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根据症状辨证论治。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病程中出现但热不寒,入夜尤甚,天明得汗稍减而胸腹灼热不除,大便不爽,色黄如酱,肛门灼热,为本病暑湿挟滞郁于胃肠之特征。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