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风搔痒

风搔痒,相当于西医皮肤瘙痒症,是一种先是皮肤搔痒剧烈,搔抓后引起抓痕、血痂、皮肤肥厚、苔藓样变等皮损的常见皮肤病。即现代医学的全身性皮肤搔痒症。是临床上无原发性皮肤损害而以瘙痒为主的皮肤病。其发病原因甚多,一般分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前者包括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肝胆疾患、慢性肾炎和肾盂肾炎、恶性淋巴瘤、白血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寄生虫感染以及妊娠等;后者包括环境因素(如季节、气温、湿度、工作场所)、生活习惯(如使用碱性洗涤剂、穿化纤或羊毛织物、刺激性食物)及皮肤情况(如皮肤干燥)等。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 挂什么科:
    中医科 中医综合
  • 需做检查:
    皮肤涂片显微镜检查  皮肤真菌镜检  抗核抗体(ANA)  皮肤斑贴实验  尿常规  皮肤划痕试验  红细胞沉降率(ESR)  血常规  便常规  皮肤病的物理检查
  •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 常用药物:
    暂无相关信息
  • 一般费用: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2000元)
  • 传染性:
    无传染性
  • 治愈周期:
    1-3月
  • 治愈率:
    85%
  • 患病比例:
    0.2%
  • 好发人群:
    好发于老年人及中年人
  • 相关症状:
  • 相关疾病:
症状解析

皮肤搔痒症是指临床上无塬发损害,而以皮肤搔痒为主的一种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皮肤搔痒症多好发于老年人及中年人,多见于冬天及夏天。皮肤痒的范围不定, 可局限于一两处或广泛发生,也可全身皮肤发痒。发痒的程度不定,往往间歇出现或连续不断,尤以晚间为甚。皮肤搔痒剧烈,搔抓后引起抓痕、血痂、皮肤肥厚、苔藓样变、色素沉着等继发性损害。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风搔痒的发生,有的人是因为精神上情志不遂、心绪烦恼、七情内伤、郁闷不舒等因素所致,由于心火内生,火热伏于营血,导致肝经郁热,所以皮肤就搔痒不止,甚至引起乾燥皮肤;有的人则是受外风袭扰所造成,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风邪所致,即诸痒皆属于风,即属于血虚风燥,血虚生风,风盛则痒,最后就容易罹患风搔痒。医学界也有人将受情绪所影响的皮肤病分为五大类,包括完全由情绪性起源的皮肤病、有时受情绪因素影响的皮肤病、部份由其它起源但因自我处理性创伤而加剧的皮肤病、由可证实的神经功能障碍促进或持续存在的皮肤病、因情绪性好发而促进或持续存在的皮肤病等类型。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诊断

1.主诉以瘙痒为主,常为阵发性,尤以晚间为甚。

2.常伴抓痕,血痂及色素沉着等继发性损害。

3.根据瘙痒累及范围可分全身性瘙痒病和局限性瘙痒病,前者包括发生于老年人的老年瘙痒病,好发于冷天的冬令瘙痒病;后者包括常见的外阴瘙痒、肛门瘙痒病、小腿瘙痒病。

鉴别诊断

痒点:是以局限性点状剧痒为特征。好发于骨隆凸处,多不对称。限于成人。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风搔痒西医治疗

尽可能查明可能的致病因素,并及早作相应的处理。

1.口服抗组织胺类药物

2.镇静剂 口服地西泮片2.5mg/片,2片每晚1次。

3.钙剂 口服葡萄糖酸钙0.5~1g/次,3次/d 

4.外用方法 根据范围、部位、季节、个体反应等具体情况选用炉甘石洗剂、樟脑擦剂及皮质激素霜剂。

 风搔痒中医治疗

内治法

1、风热血热青年患者多见,病属新起,症见皮肤瘙痒剧烈,遇热更甚,皮肤抓破后有血痂;伴心烦,口干,小便黄,大便于结;舌淡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证分析:风热外袭,或血热生风,风盛阻于肌肤,故皮肤瘙痒剧烈;因于热邪,故遇热痒甚;血热生风则皮肤抓破后有血痂;热扰心神则心烦;热邪伤津,津不上承而口干,肠道津亏则大便于结;热移小肠则小便色黄;舌淡红、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之象。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

方药:消风散合四物汤加减。血热甚者,加丹皮、紫草以凉血清热;风盛者,加全蝎、防风以祛风止痒。

2、湿热蕴结瘙痒不止,抓破后脂水淋漓;伴口干口苦,胸胁闷胀,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分析: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热内生,蕴结于肌肤,化热生风,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故见皮肤瘙痒不止,抓破后脂水淋漓;肝胆实热则口苦口干,胸胁闷胀,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蕴结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止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3、血虚肝旺以老年人为多见,病程较长,皮肤干燥,抓破后血痕累累;伴头晕眼花,失眠多梦;舌红,苔薄,脉细数或弦数。

辨证分析:年老气血不足或久病耗伤阴血,皆可致血虚肝旺,生风化燥,肌肤失养,故见皮肤干燥、瘙痒;病程较长,反复搔抓,故抓破后血痕累累;血虚肝旺则头晕眼花,失眠多梦;舌红、苔薄、脉细数或弦数为血虚肝旺之象。

治法: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方药:地黄饮子、当归饮子加减。体虚年老者,重用黄芪、党参以补气;瘙痒甚者,加全蝎、地骨皮以止痒;皮肤肥厚脱屑者,加阿胶、丹参以养血活血。

外治法

1、周身皮肤瘙痒者,可选用百部酊、苦参酒外搽,每天数次。

2、皮损有湿疹样变者,用.三黄洗剂外搽,每天4—5次;苔藓样变者,用黄柏霜外涂,每天3次。

3、各型皮肤瘙痒,可用药浴或熏洗、熏蒸疗法。如苦参片、白鲜皮、百部、蛇床子、地肤子、地骨皮、花椒等煎水作全身熏浴,或矿泉浴等。

4、皮肤干燥发痒者,可外用各种润肤膏薄搽。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1、少吃高脂肪食物,这是因为高脂肪食物会增加皮肤上油脂的负担,特别是皮肤表面的毛孔易发生堵塞的现象;糖类食物也要少吃,过多的糖会增加皮肤上细菌的繁殖,刺激皮肤,造成皮肤瘙痒。  

2、鱼、虾、蟹等海产品,是皮肤瘙痒的“过敏源”,它易使皮肤血管周围的活性物质释放出来,加剧皮肤的瘙痒,故应避免食用。  

3、应注意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烟、酒、辣椒、胡椒、大蒜、葱、芥末、生姜、咖啡等。  

4、忌公鸡、鹅等发物。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1、生活规律,早睡早起,保持大便通畅,适当锻炼。及时增减衣服,避免冷热刺激。  

2、全身性瘙痒患者应注意减少洗澡次数,洗澡水不能太热,洗澡时不要过度搓洗皮肤,不用碱性肥皂。  

3、 内衣以棉织品为宜,应宽松舒适,避免摩擦。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本病病因不清,且导致本病的原因成多样性,检查目的主要是与其他瘙痒性的皮肤疾病相鉴别。具体检查项目可行血沉、抗核抗体等,血清补体测定、皮肤活检对有补体活化、梅毒血清试验,测定冷球蛋白、冷纤维蛋白原、冷溶血素和冰块试验、抗核抗体等检查、粪、尿卟啉等,需与SLE相区别。其他检查如过敏原检测,可以根据检查结果与过敏性皮疹相鉴别。对怀疑由系统性疾患诱发的瘙痒患者,应针对原发病作相应的检查。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由于瘙痒夜间更为难受,影响睡眠,严重的会出现头晕、精神忧郁、烦躁等神经衰弱的症状。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