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
别名:中性白细胞增多症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neutrophilic granulocytosis)是指年龄大于1个月的儿童和各年龄组成人外周血中性杆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计数大于7.5×109/L和小于1个月的婴儿大于26×109/L。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症状解析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中性粒细胞增多可以暂时性阻塞毛细血管,可暂时性减少局部血流量而引起局部缺血,如引起心肌的再灌流损伤和梗死等。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感染 (25%):

多种局部或全身的急,慢性感染,如细菌感染尤其是球菌中的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等及结核分枝杆菌所致者;病毒感染如狂犬病,脊髓灰质炎,水痘;立克次体感染等均可致中性粒细胞增多,增多程度常与感染程度成比例,有化脓现象,增多更为明显,甚至引起类白血病反应,此白细胞总数可达50×109/L以上,或出现幼稚细胞。

物理和情绪 (20%):

刺激物理刺激如冷,热,运动,剧痛,抽搐,创伤,妊娠,电休克,缺氧等,情绪激动如忧虑,愤怒,惊吓,过度兴奋等均可使中性粒细胞暂时增高。

炎症及组织坏死(15%):

风湿性疾病如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特别是幼年型,结节性多动脉炎,皮肌炎,血管炎等,中性粒细胞可增多,如合并感染则更易发生,其他炎症如肾炎,胰腺炎,结肠炎,甲状腺炎,组织坏死如心肌梗死,肺梗死,血栓栓塞性疾病等,亦可致中性粒细胞增多。

肿瘤(10%):

胃,肺,肝,胰腺,乳腺,子宫,肾癌等常有中性粒细胞增多,甚可呈类白血病反应,并可作为副肿瘤综合征(paraneplastic syndrome)表现之一,淋巴瘤特别是霍奇金病可有中性粒细胞增多。

代谢和内分泌紊乱(10%): 

甲状腺危象,糖尿病酸中毒,尿毒症,肝性脑病,急性痛风,子痫,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等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

中毒和变态过敏反应(8%):

一些化学品和药物如铅,汞,砷,锂,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洋地黄类,5-羟色胺,组胺,肝素,氯酸钾,乙酰胆碱等,以及一氧化碳中毒,抗原抗体复合物,补体激活等均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

急性失血及溶血(5%):

急性失血后2h即可见白细胞增多,胸腔,腹腔,关节腔,蛛网膜下隙及颅内出血时,白细胞增多更显著,宫外孕破裂,肝,脾破裂,白细胞增多也明显,大量急性溶血时,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甚可达到类白血病反应程度。

血液病(3%):

骨髓增生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disease),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可有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并出现幼粒细胞;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白细胞亦明显增多,可达100×109/L以上,成熟中性粒细胞约为90%;巨幼细胞贫血或粒细胞缺乏的恢复期,以及家族性中性粒细胞增多。

其他 (5%):

手术后12~36h即有中性粒细胞增多,其程度与手术范围,失血多少及组织损伤程度成比例,脾切除后中性粒细胞增多并可呈类白血病反应,此等变化于脾切除后短期内出现,亦可迟至数月后始出现,多在数周内恢复,亦有持续数月或数年才消失,输血反应也可致白细胞增多。

发病机制

中性粒细胞在骨髓中生成源于造血干细胞,原,早幼及中幼粒细胞等阶段均有合成DNA的能力,进行有丝分裂而增生,构成骨髓中粒细胞的增生池,正常时,这些细胞不能穿过骨髓血窦壁,故不能进入外周血液循环,晚幼粒,杆状核,分叶核粒细胞不能增生,晚幼粒细胞一般在外周血中也不能见到,杆状核粒细胞在外周血也少见,分叶核中性粒细胞一部分进入外周血中,其余的与晚幼粒,杆状核细胞存于骨髓中构成有效的贮备部分(贮存池),其数约为血中循环粒细胞的10~15倍,需要时,释放到外周血中,正常情况下,成人每分钟约有107~108个粒细胞从骨髓贮存池进入血液循环,成熟的分叶核中性粒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循环后,半数随血液循环而游走,称循环粒细胞(circulating granulocyte)是平时能检测到的粒细胞数;其余半数存在于血管壁边缘或依附于毛细血管内皮上,称边缘粒细胞(marginal granulocyte),这两类细胞间可互相转换,形成动态平衡,两类细胞数的总和为外周血中粒细胞总池(total blood granulocyte pool,TBGP)。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多的机制有三:

1.循环粒细胞与边缘粒细胞之比约为44.3∶55.7,当边缘粒细胞动员到血液循环中,中性粒细胞数可成倍增加,称为假性中性粒细胞增多症(pseudoneutrophilic granulocytosis),剧痛,运动,癫痫,心动过速或情绪激动时,血流加快,边缘粒细胞快速进入循环池,粒细胞数增高,但粒细胞总池不变,这种增加是暂时的,不会超过2倍以上,而且不出现幼稚细胞。

2.血管中的中性粒细胞可透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或器官,执行吞噬细胞及异物功能,如其进入组织的速度降低,可导致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多,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乙醇,保泰松和吲哚美辛等可阻止粒细胞从血循环进入组织,使血中中性粒细胞增多,这种机制的增多,数量也不会超过2倍以上,也不会出现幼稚细胞。

3.骨髓生成粒细胞及释放入血流的速度增快使粒细胞增多,骨髓中粒细胞贮存部分约为血中循环粒细胞的10~15倍,其成熟与释放加快可使粒细胞数明显增高,如骨髓窦壁完整性遭到破坏,幼稚细胞也可释放入血,感染,炎症,细菌内毒素可促使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产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等刺激骨髓粒细胞增生,释放加快,使血中中性粒细胞大量增加,骨髓受白血病细胞浸润,转移癌细胞浸润及骨髓纤维化时,可损及窦壁,幼稚细胞进入血液。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中性粒细胞形态有助于早期诊断,中毒颗粒,Dle小体,胞质空泡的存在常提示存在明显或亚临床炎症,中毒,创伤或肿瘤,当同时伴有发热或其他炎症而原因不明时应考虑到少见的感染,如结核或骨髓炎,当外周血中同时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增多时,基本可排除急性创伤和感染所致的可能,此时应考虑内分泌疾病和肿瘤,若还同时伴有外周血早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增多和不能解释的脾大时,应考虑骨髓增殖性疾患,在炎症或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ALP)升高,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其值减低,因此ALP水平的检测亦有助于诊断。

一些严重原发病合并中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特征,有助于鉴别。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西医治疗

(一)治疗

主要是对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的原发性疾病的治疗。

(二)预后

与病因有关。如感染、物理因素所致者去除病因即可恢复;如肿瘤等因素所致预后则差。

中性粒细胞增多症中医治疗

感染发热是本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几率与粒细胞增高程度成正比。临床宜辨外感、内伤之不同。

临床所见外感者多,外感发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营卫失和,脏腑阴阳失调,出现病理性体温升高,伴有恶寒、面赤、烦躁、脉浮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外感病证。感受风寒者可选桂枝汤敛阴和营,解肌发汗,或荆防败毒散疏风散寒,夹湿者九味羌活汤加减,成药可选感冒清热颗粒、感冒软胶囊等;感受风热者,卫分证者银翘散加减或银翘解毒片口服,气分证者麻杏石甘汤、白虎汤加减,热入营血者犀角地黄汤加减,成药可选用双黄连粉针、清开灵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等静脉输注,咳痰黄稠者可选痰热清注射液输注。

内伤发热是指以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为基本病机所导致的发热。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热势轻重不一,但以低热为多,或自觉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尽管属内伤者少,但在处理原则上与感染性发热是绝然不同的,需参考李东垣“甘温除热”的治则,选用补中益气汤或人参养荣丸治疗。如果误以内伤发热为外感发热,过用表散、清解药物,则易犯虚虚之戒。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合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对预防此病也很有帮助。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除感染外,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1.外周血 :中性粒细胞增高,绝对值>7.5×109/L。

2.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  :感染时明显升高,慢性不升高。

3.骨髓象 : 晚幼粒,杆状核增多,可见中毒颗粒,Dle小体,胞质空泡。

根据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可选择心电图,B超,X线,CT,MRI等检查。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栓塞,见于心脑,肾,脾及肺栓塞等。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