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指与月经周期一致的下腹疼痛,发生率约为90%,需用止痛剂者约50%~60%,而影响工作及生活者仅10%。初潮1~3年的女孩于月经前12h左右或月经期开始下腹正中部痉挛性疼痛,重者可波及腰骶部及腹部,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或头痛,疲乏等症状,重者面色苍白,四肢发凉,甚至虚脱,疼痛持续1~4天。
1.原发性痛经
(1)初潮1~3年(大约14~15岁):的女孩于月经前12h左右或月经期开始下腹正中部痉挛性疼痛,重者可波及腰骶部及腹部,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或头痛,疲乏等症状,重者面色苍白,四肢发凉,甚至虚脱,疼痛持续1~4天。
(2)非月经期内无症状。
(3)肛门指诊及(或)盆腔B超检查正常。
2.继发性痛经
与原发性痛经不同,腹痛发生在行经数年之后,多见于成年妇女,其疼痛特点是经期加重,非经期亦感不适,非吗啡类止痛剂效果不良,盆腔检查及(或)盆腔B超检查可发现病变。
经期发作,经后消失的腹痛及盆腔检查正常,即可诊断为痛经,但需注意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继发性痛经,有时两种痛经同时发生。
(一)发病原因
原发性痛经:
疼痛由子宫本身引起,不伴有盆腔病变,常见于排卵性月经期内,故在初潮6~12个月内发生者约占75%,如初潮即排卵,则初潮即开始痛经;初潮后第2年开始发生痛经者占13%,第3年为5%,第4年仅4%。
继发性痛经:
青春期女孩少见,由盆腔疾病引起,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慢性盆腔炎,盆腔充血症等。
(二)发病机制
原发性痛经:
1.子宫内膜合成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增加 月经前子宫内膜中雌,孕激素含量增加,促使内膜合成PG增多,经期内膜崩解时,PGE2及PGF2a释放,引起子宫平滑肌强烈收缩,导致宫腔内压升高,当宫内压超过动脉压时(>26.7kPa,即>200mmHg),子宫缺血,出现类似心肌缺血的疼痛症状,由于PGF2a及PGE2也作用于气管,肠管及血管的平滑肌,故可同时发生哮喘,恶心,呕吐,腹泻及血压升高等症状。
2.子宫颈管狭窄或子宫过度后屈 使经血排出受阻时,子宫收缩加强,可引起痛经。
3.子宫发育不良 常伴有血管供应异常而发生局部缺血,引起经前及经期腹痛。
4.子宫内膜整片排出时 可引起强力子宫收缩而发生腹痛,亦称膜样痛经,内膜不崩解的原因不明,有认为是孕激素过多所致,而月经前应用孕激素后,可使部分膜样痛经消失。
5.其他 精神创伤,过度疲劳,剧烈运动等可使痛经加重。
月经期内发生的以下疾病可引起腹痛,需加以鉴别:
1.卵巢肿瘤蒂扭转 可查到大小不同的肿物,症状多局限于病侧。
2.卵巢黄体破裂 腹痛常伴有恶心及便意,症状偏于一侧。
3.阑尾炎 转移性腹痛及一侧体征较重。
初潮痛经西医治疗
(一)治疗
1.原发性痛经
(1)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月经前1~3天开始服药,持续至行经1~2天。
①吲哚美辛(消炎痛):25mg,3次/d,约70%有效。
②布洛芬(异丁苯丙酸):400mg,3次/d,85%有效。
③氟比洛芬(氟联苯丙酸):50mg,每6小时1次,或100mg, 2~3次/d。
④甲芬那酸(甲灭酸):500mg顿服,以后250mg,每6小时1次。
⑤甲氯芬那酸(甲氯灭酸):100mg顿服,以后50~100mg每6小时1次。
(2)激素治疗:
①口服避孕药:与避孕的用法相同,短效避孕药于月经第3~5天开始服用,通过抑制排卵解除痛经,因卵巢分泌雌激素减少,使内膜合成PG减少,又使子宫内膜增生不良,使经血量减少,是解除痛经的又一原因,一般连续服3~6个周期,由于青春期少女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不稳定,避孕药可能抑制其功能而于停药后发生闭经,故不是首选。
②孕激素:月经前5~7天补充孕激素可解除部分痛经。
③人工周期治疗:用于子宫发育不良者。
(3)解痉剂:阿托品0.5mg皮下注射,可使子宫峡部松弛而减轻痛经。
(4)吗啡类止痛剂:因可成瘾,慎用。
(5)中成药(痛经丸,加味消遥散)或辨证施治服中药。
2.继发性痛经 治疗原发疾病。
(二)预后
原发性痛经多数在婚后或生育后减轻或消失,继发性痛经的预后,取决于原发疾病的治疗及其严重程度。
初潮痛经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食方面要做到规律、合理,即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忌生冷食物 。
生活规律,防止过劳及精神创伤可使痛经减轻,防止盆腔感染,减少人工流产手术,可减少继发性痛经的发生。保暖也是痛经患者所需要注意的,在平时的生活中适当的进行一些先关的运动,加强自身的体质,避免风寒的刺激对自身产生的不良影响。
一般实验室检查正常。
应做腹部B超检查,了解子宫大小,有无异常情况。
重者痛经可致虚脱;可发生哮喘和血压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