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小儿埃可及柯萨奇病毒感染

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统称为肠道病毒,自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广泛应用后,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率明显下降,而其他两种肠道病毒感染相对地增多而引起注意,对该两种病毒感染流行情况和临床表现,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临床可引起脑膜脑炎、脑脊髓炎、心肌-心包炎,呼吸道感染、腹泻等,全身各系统、各脏器的损害,临床表现多样。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症状解析

肠道病毒感染时,临床表现极为多样化,病情轻重差异悬殊,同型病毒有不同临床表现,不同型病毒可有相似症状,故单从临床表现难以判定型别,常为多种表现同时存在。

1.神经系统感染

(1)脑膜脑炎:一般认为该两种病毒可引起脑炎及无菌性脑膜炎综合征,其实,从临床表现及病理改变而言,两种病变无法区别,且多有并存,故可称为脑膜脑炎,已知柯萨奇病毒中A组12个型,B组中6个型,埃可病毒中几乎所有的型,均可引起脑膜脑炎,一般发病急,均有发热,轻重不等,以轻型为多,轻者可无脑膜脑炎的临床表现及体征,脑脊液检查异常才被发现,常见症状和体征有恶心,呕吐,头痛,脑膜刺激症状等,同时伴有咽痛,腹痛,腹泻等非特异性表现,脑脊液所见与其他病毒引起的脑膜脑炎相似,细胞数轻度增高,分类早期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和氯化物正常,蛋白轻度增高。

(2)瘫痪疾病:与脊髓灰质炎相比,该两种病毒引起瘫痪发生率低,症状轻,恢复快,预后好,柯萨奇A组中有6个型,B组中有4个型,埃可中10个型,均可引起瘫痪性疾病。

2.心脏疾病

此两种病毒可引起心肌-心包炎,侵犯心内膜者少,柯萨奇病毒A组中9个型,B组中6个型,埃可病毒中11个型,可累及心脏,有报道在柯萨奇病毒流行时,约33%患者有各种类型的心脏病,可发生于各年龄组,包括新生儿和成人,新生儿患病可为胎内感染,病情重,预后差,可发生猝死或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心包炎的轻重程度悬殊,轻者仅有心电图改变,重者出现面色苍白,发绀,咳嗽,呼吸困难,心率增快,各种心律异常,心脏扩大,心音低钝,可闻杂音(心尖部收缩期),肺部啰音,肝脏增大,临床根据心电摩擦音,卧位透视心腰部增宽,B超心包腔有积液而诊断心包炎,部分病例可发展为慢性心肌炎,心肌病,缩窄性心包炎和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心肌缺血和梗死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

3.呼吸道感染

埃可及柯萨奇病毒许多型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少数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疱疹性咽峡炎是由柯萨奇病毒引起,埃可病毒也可为病原,传染性强,可发生流行,由于型别不同,同一患儿可多次发生,突然出现发热,咽痛,头痛,腹痛,咽部初起充血,继而出现灰白色疱疹,疱疹破崩,形成黄色溃疡,可见于扁桃体前弓,软腭,悬雍垂及扁桃体上,但不出现于齿龈及颊黏膜处,4~6天自愈,少数至2周。

4.发疹性疾病

皮疹出现于其他部位感染时,仅为一种表现,皮疹的形态,数量和分布变化多,可为斑疹,斑丘疹,水疱疹,荨麻疹,偶见瘀点,部位不定,口腔黏膜也可见到,且可形成溃疡,一般2~4天消退,不留痕迹。

有一种手,足,口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16 ,A5,A10引起,多见于4岁以内年幼儿,其特点为口腔内见小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黏膜及硬腭处,偶见于软腭,牙龈,扁桃体,四肢,尤以手足部可见斑丘疹或疱疹,偶见腿,臂和躯干,数量多少不定,病程短,可伴发热,以低热为多。

5.腹泻

腹泻可见于四季,尤以夏秋季为多,多见于婴幼儿,为婴幼儿腹泻的常见病因,大便多为黄色或黄绿色稀便,可带黏液,偶见少量血液,每天5~6次至10余次,出现脱水者少,多在1~2天恢复。

6.其他疾病

尚可见流行性胸痛或肌痛,以胸痛为主者以胸,腹及膈肌附着点处明显,尚有四肢肌肉酸痛,全身肌痛,疼痛程度不等,轻者感紧压样及胀痛,重者似刀割,针刺,胸腹痛时咳嗽及深呼吸时加剧,腹部可有压痛,甚至腹肌痉挛及强直,尚有发热,咽痛,头痛,咳嗽,呕吐,腹泻等表现。

流行性急性结膜炎,由新发现的肠道病毒70型引起,主要表现为眼结膜红,肿,痛,流泪伴脓性分泌物,病程1~2周。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发病原因:

肠道病毒均属微小核糖核酸(RNA)型病毒,直径20~30nm呈球形,居于人类肠道内,对一般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强,根据感染动物病理变化不同,柯萨奇病毒可分A,B两组,A组有24个型,可引起乳鼠骨骼肌广泛的炎变和坏死,出现弛缓性瘫痪而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B组有6个型,可使乳鼠发生局限性肌炎,脂肪组织坏死,脑脊髓炎,肝及胰脏局灶性病变,埃可病毒共34个型,其中8,10,28,34型已归入其他病毒组,如10型列入呼吸道肠道病毒或呼肠孤儿病毒第Ⅰ型,埃可8型与Ⅰ型抗原相同,统称为Ⅰ型,28型不耐酸,有别于其他肠道病毒,而划入鼻病毒类,34型看作柯萨奇病毒A组24型的一个抗原变种,除9型病毒可使乳鼠致病外,其他各型不感染乳鼠,此点与柯萨奇病毒不同,但对人肾和猴肾细胞敏感,故用来分离病毒,近年来,世界各地不断发现有与埃可和柯萨奇病毒抗原性不同的新肠道病毒68~71型。

发病机制:

埃可和柯萨奇病毒经呼吸道或口腔进入消化道,侵入肠道黏膜,在该处的上皮细胞及肠壁淋巴组织中居留和增殖,在早期也可在咽部淋巴组织停留和增殖,时间较短,病毒可从上述部位经淋巴及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器官,引起内脏器官病变,较易侵犯者有神经系统,皮肤,黏膜,肌肉,肺,心和肝,出现不同的病理改变,如脑部局灶性细胞浸润伴退行性变,心脏间质性心肌炎,局灶性坏死,心包炎,肝脏局灶性细胞浸润,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新生儿时,可引起广泛病变,出现灶性坏死,病情严重。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诊断

肠道病毒感染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几乎涉及各个系统,因此,婴幼儿感染性疾病时要想到本病的可能,同时结合流行病史,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确诊,但健康人可带有该病毒,不能从咽拭子或粪便中分离出病毒就作为最后诊断的依据,抗原-抗体测定有诊断价值,但因分型过多,无法测定所有的类型。

鉴别诊断

由于临床表现为多方面,因此需要鉴别的疾病种类也很多,最主要是脑膜脑炎,心肌-心包炎,发疹性疾病和婴儿腹泻。

1.与病毒性脑炎相鉴别

从脑脊液的特征主要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鉴别,除抗原-抗体的检测外,用其他方法难以区别,当然,其他病毒脑炎尚有其他伴随表现。

2.与其他心肌,心包炎鉴别

心肌-心包炎需与其他病毒或细菌引起的心肌,心包炎鉴别,因年长儿少见,且不伴心内膜病变,与风湿热鉴别,无实际意义。

3.消化不良,轮状病毒肠炎,致病性大肠埃希杆菌肠炎等鉴别

婴儿腹泻需与消化不良,轮状病毒肠炎,致病性大肠埃希杆菌肠炎等鉴别。

4.与麻疹,风疹,幼儿急疹,药物疹,变应性败血症等鉴别

皮疹需与麻疹,风疹,幼儿急疹,药物疹,变应性败血症等鉴别。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小儿埃可及柯萨奇病毒感染西医治疗

(一)治疗

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采取对症处理。心包炎时如诊断明确,无需穿刺放液。有颅压高时用20%甘露醇,心力衰竭用洋地黄类制剂,用快速或中速制剂为宜。

1、对症处理

本病迄今无特效疗法,临床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如急性期宜加强护理,注意休息,保持适当进食和水分;吐泻者要纠正脱水、酸中毒;惊厥和严重肌痛者给予镇静止痛药;急性心肌炎伴心衰应快速洋地黄化,及时供氧,积极抢救;轻瘫时注意肢体温湿敷,保持功能位,予以相应理疗、针灸;对体弱者,婴幼儿危重者,支持疗法不应忽视;尚应预防继发感染。

2、抗病毒治疗

重症者可考虑使用干扰素,利巴韦林等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免疫球蛋白中存在多种肠道病毒的中和抗体。高危儿(母亲分娩前1周之内有疑似肠道病毒感染者,新生儿室内有肠道病毒感染者)出生后肌注入血丙种球蛋白250mg,可减少发病及减轻病情。也可用静脉用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每天400mg/kg,应用3~5天,早期可阻止肠道病毒在患儿体内复制。并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用流行期恢复期患者血清制备的免疫球蛋白也有治疗效果。未明确病原体前,抗生素可酌情使用。

(二)预后

与病变部位、病毒毒力、患儿年龄及有无合并症有关,暴发性全身感染患儿预后差,病死率高。

小儿埃可及柯萨奇病毒感染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日常保健

饮食清淡富于营养,注意膳食平衡。忌辛辣刺激食物。以免造成病情反复的情况,比如说,海鲜、鸡肉、狗肉等。与此同时,也不要禁食刺激性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含有大量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应多食用可提高免疫力的食物,如山药、乌龟、香菇、猕猴桃、无花果、苹果、沙丁鱼、蜂蜜、牛奶、猪肝等等,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健康教育

目前尚无预防疫苗,在疫苗的研制上也存在困难,因型别太多,无法控制所有型别,对于体弱或新生儿有密切接触史者,可注射丙种球蛋白3~6ml或胎盘球蛋白6~9ml。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1.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多在正常范围,分类亦无明显变化。

2.脑脊液检查

脑膜炎,脑炎患者的脑脊液可呈非化脓性炎症改变,压力轻度增高,白细胞数轻度增多,多为(100~300)×106/L,很少超过500×106/L,初期多核为主,2天后淋巴细胞占90%左右,糖和氯化物无变化,蛋白轻度增加。

3.病毒分离

用组织培养和动物接种分离病毒,如能从病人血液,脑脊液,心包液,疱疹液及组织中分离到病毒则可作为确诊依据,如从粪便及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出病毒则需结合血清学检查加以判断,因咽部和肠道有健康带毒者。

4.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高的抗体为中和抗体,病后2周开始升高,3周时达高峰,可维持3~6年,故不能用于早期诊断,近年来已建立了检测特异性IgM抗体的方法,如用ELISA抗体捕捉法检测B组病毒IgM抗体,阳性率为67%,同组病人病毒分离阳性率为22%,国内有人用亲和素-生物素复合酶-间接免疫组化法(ABC-IPA)可检测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的柯萨奇B组病毒IgM抗体,有早期诊断价值。

5.分子生物学检查

用病毒已知序列的cDNA做探针,用分子杂交的方法检测标本如血液,脑脊液中的病毒RNA,或用RT-PCR方法扩增标本中的少量病毒核酸均可达到病原学早期诊断的目的。

6.分子生物学检查

已应用RT-PCR方法测定患者血液,脑脊液及尿液中埃可病毒的核糖核酸,敏感性高,可快速诊断。

根据临床需要选择X线,B超,心电图等辅助检查。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可引起脑膜脑炎,脑脊髓炎,心肌-心包炎等,可致各脏器功能损害,新生儿患病可发生猝死或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可发展为慢性心肌炎,心肌病,缩窄性心包炎和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心肌缺血和梗死,腹泻可出现脱水,此外,尚可见肝炎,腮腺炎,胰腺炎,睾丸炎等,新生儿播散性感染尚可并发肾功能衰竭,出血性肝炎综合征,DIC等。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