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投掷运动
别名:舞动动作

投掷运动(舞动动作,ballism) 是丘脑底核或联系径路受损,导致肢体抛掷样不随意运动,多累及一侧躯体,故也称之为偏侧投掷运动(偏侧舞动动作,hemiballism)。表现为肢体不自主的强烈,挥动性舞蹈样运动。双侧投掷运动则累及两侧肢体,但临床上少见。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症状解析

1.通常起病突然,少数亦可数周内逐渐发病。

2.临床表现为有力,粗大,形式多变,迅速的无目的投掷运动,常见于面,颈,躯干和肢体等,偏侧投掷症累及一侧上下肢,而仅局限于单肢则称单肢投掷症,肢体投掷运动由近端肌与远端肌复合动作,手指亦可受累。

3.仅出现于觉醒状态,情绪激动时加重,睡眠时停止,患者常保留一定程度随意控制异常运动能力,可进行简单动作,但一次随意控制时间只有片刻,不能持久。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一)发病原因

1.偏侧投掷症最常见病因是出血性及缺血性脑血管病,如内囊区梗死或出血,患者常有脑血管病易患因素如糖尿病等,部分患者CT或MRI检查,可见基底核腔隙样状态。

2.颅内感染包括各种急,慢性脑炎,如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朊蛋白感染(Creutzfeldt-Jakob病)等,近来报道AIDS患者颅内隐球菌感染可出现偏侧投掷症;以及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病等颅内并发症等。

3.部分为锥体外系疾病,如舞蹈病,肝豆状核变性等,可出现偏侧投掷症临床表现。

4.颅脑肿瘤,脑外伤,抗精神病药氟哌啶醇等,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等也可伴发投掷症。

(二)发病机制

偏侧投掷症的多数患者是由于丘脑底核及其传出束梗死,出血所致,偶可由感染,转移性肿瘤和脱髓鞘病变引起。

丘脑底核受损的后果,是使正常的张力性兴奋作用减弱,使苍白球和黑质正常对丘脑的抑制性输出(GABA)减少,丘脑则向大脑皮质输出更多的兴奋性递质谷氨酸,导致本病症状的产生,因为,此类药物减低纹状体对内侧苍白球和黑质网状部的抑制作用,所以谷氨酸或多巴胺拮抗药可治疗本病。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诊断

投掷运动(舞动动作,ballism)表现为肢体不自主的强烈,挥动性舞蹈样运动,依据其典型临床症状,诊断不难,但导致投掷运动的原发病诊断,则需要依据不同的诊断标准来确定。

鉴别诊断

须注意与其他病因舞蹈病及类似症状疾病鉴别:

1.习惯性痉挛: 也称习惯性动作,多见于儿童,特点是动作刻板式重复,局限于同一个肌肉或肌群,无肌力,肌张力异常及共济失调等。

2.先天性舞蹈病: 舞蹈样动作可作为脑瘫的一种表现形式,多在2岁前发病,常伴智能障碍,震颤和痉挛性瘫痪等。

3.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s syndrome): 见于儿童,表现快速,刻板的反复不规则多发性肌肉抽动,常累及头面部,颈肌群和咽喉肌,还有发怪声或吐脏话。

4.Huntington舞蹈病: 多见于中年以上,除舞蹈动作,常有遗传史和痴呆,少数儿童期发病者多伴肌强直。

5.扭转痉挛: 常见于儿童期,有时扭转痉挛动作较快速可误认为舞蹈样运动,儿童期扭转痉挛常持续存在,无自限性,肢体扭动时肌张力增高,停止时正常。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投掷运动西医治疗

(一)治疗

1、首先应进行原发病治疗 治疗主要取决于病变性质,如肿瘤患者考虑手术治疗,抗精神病药物引起应停药或减量。

2、治疗舞蹈症药物适于本病,如苯二氮卓类,氟哌啶醇也能有效缓解症状,加巴喷丁(gabapentin)治疗亦可能有效。谷氨酸或多巴胺拮抗药也可治疗本病。

(二)预后

脑血管病引起的偏侧投掷症预后较好,治疗后可缓解。风湿及炎症引起,经抗感染治疗后可望消失。

投掷运动中医治疗

暂无可参资料。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日常保健

饮食上注意给予高蛋白质、富维生素的饮食,其是需要适当的多吃一些禽蛋和肉类、乳制品、大豆类的食物,当活动过多或出汗过多的时候需要补充身体所需的电解质物质。注意避免吃生冷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避免过多的摄入肥甘厚腻食物。避免活动过度,避免熬夜为宜。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健康教育

主要是预防可能引起投掷运动(ballism)的原发病,同时注意加强病人的生活护理,防止各种并发症。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生化,脑脊液常规检查,有鉴别诊断意义。

1.脑电图检查,可有异常,但多甚轻微,于病程高峰时脑电图异常的发生率最高,临床症状恢复后,脑电图亦逐渐恢复,这种异常改变并非特异性。

2.头颅CT,MRI检查具有病因及鉴别诊断意义。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偏侧投掷症多数由丘脑底核及其传出束梗死,出血所致,也可由感染,转移性肿瘤和脱髓鞘病变引起,故同时存在相应的原发病临床表现。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