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皮肤幼虫移行症

幼虫移行症(larva migrans)的术语首先在1952年由Beaver等提出,当时主要指弓首线虫病(toxocariasis),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其他一些蠕虫如颚口线虫,四川并殖吸虫等也以幼虫为主要形式寄生于人体,并引起疾病,幼虫移行症可分为皮肤幼虫移行症和内脏幼虫移行症两种,有时两者也可同时存在。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 挂什么科:
    传染科 
  • 需做检查:
    血常规
  •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 常用药物:
    暂无相关信息
  • 一般费用: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3000——8000元)
  • 传染性:
    无传染性
  • 治愈周期:
    3个月
  • 治愈率:
    40%
  • 患病比例:
    0.003%
  • 好发人群:
    无特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相关疾病:
症状解析

当上述线虫的幼虫侵入患者皮肤并移行时,可引起红色丘疹,并形成不规则的线状红斑性皮损,以后可隆起,并出现水疱,患者有剧烈的瘙痒,由于幼虫在患者皮肤内窜行,其皮损每天可延伸数毫米,而旧的皮损则可结痂,幼虫的移行常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抓破后常可继发化脓性感染。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病因:

皮肤幼虫移行症主要表现为匐行疹,常由一些寄生于动物如猫,犬的钩虫如巴西钩虫(Ancylostoma braziliensis),犬钩虫(A.caninum)等的幼虫钻入人体皮肤而引起的,寄生于人体的钩虫如十二指肠钩虫或美洲钩虫的感染期幼虫偶也可引起此病,此外一些线虫如棘颚口线虫(Gnathostoma spinigerum)的幼虫也可引起匐行疹。

发病机制

人体皮肤与被动物粪便污染的土壤接触后,其中的感染性幼虫即从皮肤侵入,不能穿达生发层下,仅能在真皮和粒层间以每日数毫米至数厘米的速度移行,产生蜿蜒隧道并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隧道外观呈红色硬斑,局部出现皮损,水泡形成,组织学检查显示隧道周围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史如与动物粪便所污染泥土的接触史等,颚口线虫引起的皮损时,患者常有吃生或不熟淡水鱼史。

本病须注意与棘颚口线虫病相鉴别。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皮肤幼虫移行症西医治疗 

可用左旋咪唑软膏或霜剂局部涂敷,也可服用阿苯达唑、噻苯哒唑或丙硫咪唑。  

预后  

本病预后良好。

皮肤幼虫移行症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1)苡仁赤豆粥:薏苡仁、赤小豆各30克,粳米100克,共煮粥,白糖调味服用,适用于腹水消退后常服。

(2)参芪糯米粉:党参、黄芪、白术各50克,研粉过筛;炒熟的糯米粉1000克,与药粉混匀。每次50克,加白糖适量,开水冲服,每日2次。适用于腹水消退后服用。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寄生虫防范知识。

在给农作物施粪,避免赤脚劳作及接触土地。  

注意个人饮食卫生,不吃生或不熟的淡水鱼。  

加强猫、犬等动物的管理,防止猫、犬的排泄物污染水源。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血嗜酸粒细胞通常增多。肺部短暂性浸润可借肺部X线检查显示出来。

病理:动物幼虫对人体不能适应,在人体内一般不能发育成熟,多停留在幼虫阶段。因此。在人体内无成虫或虫卵可见;同时,幼虫也不能达到其正常寄生的部位,而在移行经过的组织和器官内产生异位性病变。

幼虫在皮肤内通常穴居于粒层或棘层。隧道附近的皮肤内特别是在血管周围有圆细胞及嗜酸粒细胞浸润,线虫蚴在皮肤内移行位置稍深,但炎性反应基本相同。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本病通常伴有剧烈的瘙痒,故当皮肤幼虫移行症因瘙痒抓破皮肤出现皮肤破损可感染细菌,继发化脓性感染,对于体质低下以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感染可进入血液循环形成脓毒血症,可有体温升高、呼吸增快、心律增快、血象增高等表现,血培养阳性等表现。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