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老年人胆囊癌
别名:老年胆囊癌

在胆囊恶性肿瘤中胆囊癌(carcinoma of the gallbladder)占首位,其他尚有肉瘤、类癌,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巨细胞腺癌等。胆囊癌起病隐袭,早期大多无症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酷似急,慢性胆囊炎或胆石病,应注意鉴别,右上腹扪及块物者约占半数,晚期可出现肝大,发热,腹水和贫血等。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 挂什么科:
    外科 肝胆外科
  • 需做检查:
    间接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  p53蛋白  癌抗原242(CA242)  口服胆囊造影  核磁共振成像(MRI)  腹腔镜  肿瘤标志物检测  胆道造影  静脉胆道造影  肠镜  CT检查
  •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 常用药物:
    暂无相关信息
  • 一般费用: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0-50000元)
  • 传染性:
    无传染性
  • 治愈周期:
    手术治疗周期1-3个月
  • 治愈率:
    80%
  • 患病比例:
    0.01%
  • 好发人群:
    老年人
  • 相关症状:
  • 相关疾病:
症状解析

胆囊癌的症状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

1、消化道症状:绝大多数(90%)出现消化不良、厌油腻、嗳气、胃纳减少,这是由于胆囊功能不全,不能对脂肪物质进行消化所致。

2、右上腹疼痛:80%以上患者由于合并有胆囊结石,因而表现与胆囊结石胆囊炎相似的症状,以右上腹不适继之出现持续性隐痛或钝痛,有时伴阵发性剧痛并向右肩部放射。

3、右上腹肿块:约一半的患者出现右上腹或上腹部肿块,多数为增大的胆囊。4、黄疸及皮肤瘙痒:往往在病程晚期出现,由于癌组织侵犯胆管或者转移肿大的淋巴结压迫胆管引起胆道梗阻所致,肝脏分泌的胆汁不能顺利排入肠道,进而反流入血表现为皮肤粘膜黄染,多数伴有难以缓解的皮肤瘙痒,尤以夜间为重。

5、发热及消瘦:约25%的患者出现发热,多由于继发胆道感染所致。晚期患者常伴有消瘦,甚至出现恶病质。实时超声为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可见胆囊壁不规则增厚和胆囊内位置固定的不伴声影的回声团块,诊断率50%~90%,应作为首选,超声内镜对早期胆囊癌的诊断及其浸润深度和肝脏,胆道的浸润情况都有一定价值,经皮肝穿胆道造影(PTC),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CT及MRI都有一定诊断价值,进行ER-CP及PTC时,可同时收集胆汁做细胞学检查,在X线或超声导引下经皮肝穿作直接胆囊造影,成功率分别为85%和95%以上;此外尚可穿刺胆囊壁取活组织做细胞学检查,诊断正确率为85%左右,腹腔镜检查可发现肿瘤结节,并可活检作出细胞学或组织学诊断,腹腔动脉造影的诊断正确率为70%~80%,并有可能发现早期癌,其表现为胆囊动脉增宽,粗细不匀或中断现象。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继发性感染(80%):

胆囊癌患者伴胆石病者占60%~90%,胆石病患者中患胆囊癌者占3%~14%,因此一般认为慢性胆囊炎,胆石病与胆囊癌的发生密切有关。

其他疾病(20%):

胆汁淤积,胆固醇代谢失常,炎症性肠病,遗传因素,性激素,X线照射,胆汁内的致癌因子,良性肿瘤恶变等也都被假设为胆囊癌的发病因素,但均无可靠的证据,目前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发病机制

胆囊癌可分为肿块型和浸润型,其病理组织类型以腺癌为主,占80%~90%左右,未分化癌10%左右,鳞癌及鳞腺癌5%~10%。

胆囊癌主要通过淋巴转移,手术时发现已有淋巴转移者25%~75%;其半数以上癌瘤可直接播散到邻近器官,其发生的频率依次为肝,胆管,胰,胃,十二指肠,网膜,结肠和腹壁;血行播散者不到1/5。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诊断标准

超声可见胆囊壁不规则增厚和胆囊内位置固定的不伴声影的回声团块诊断率50%~90%,应作为首选。超声内镜对早期胆囊癌的诊断及其浸润深度和肝脏胆道的浸润情况都有一定价值经皮肝穿胆道造影(PTC)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CT及MRI都有一定诊断价值。进行ER-CP及PTC时,可同时收集胆汁做细胞学检查。在X线或超声导引下经皮肝穿作直接胆囊造影,成功率分别为85%和95%以上;此外尚可穿刺胆囊壁取活组织做细胞学检查,诊断正确率为 85%左右。腹腔镜检查可发现肿瘤结节,并可活检作出细胞学或组织学诊断。腹腔动脉造影的诊断正确率为70%~80%并有可能发现早期癌。其表现为胆囊动脉增宽,粗细不匀或中断现象。

鉴别诊断

(1)胆囊壁厚型胆囊癌与慢性胆囊炎鉴别:胆囊炎所致胆囊壁增厚为均匀且腔内光整,而胆囊壁厚型胆囊癌壁呈不均匀增厚,且内壁高低不平或有结节样凸出,均匀增厚者少见,或胆囊壁普遍增厚的基础上有局灶性不规则增厚,常提示胆囊炎合并胆囊癌的可能性。增强扫描时胆囊炎和胆囊癌的囊壁常呈明显强化,鉴别主要依靠囊壁增厚的形态和是否有胆囊癌的间接征象。

(2)胆囊癌局部肝浸润与肝癌的鉴别:①胆囊癌强化明显,持续时间较肝癌长;②胆囊癌伴胆道扩张率高于肝癌;③软组织肿块内见到结石影是胆囊癌的特点;④胆囊窝内有明显肿块;⑤胆囊癌侵犯门静脉形成癌栓率低于肝癌。

(3)实块型胆囊癌与肝门处原发性肝癌的鉴别:B超表现为胆囊窝处不规则形、低回声、不均质性肿块,无包膜,与周围组织间肝门部管道,常可出现肝内小胆管重度扩张和左、右肝管及总肝管扩张等高位胆道梗阻征象。患者多以右上腹包块及渐进性黄疸就诊。原发性肝癌B超上多数有包膜,肿块周边可有低回声晕环,与周围肝组织,特别是胆囊间分界清楚,且常伴有原先存在的肝硬化相应声像图改变,如肝光点粗大、散布小结节、肝表面不平滑、门静脉系血管管径增宽、脾大等征象。胆囊可因肝癌挤压而移位、变形、肿大或缩小,囊壁亦可水肿、增厚。而实块型胆囊癌,往往不能探及形态大致正常的胆囊。若肿块内探及伴有声影的结石光团,实块型胆囊伴胆囊结石的诊断即可成立。

(4)胆囊癌与胆囊息肉、腺瘤、腺肌症的鉴别:胆囊壁局限性增厚,肿块广基底且形态不规则,而且腔内结节直径大于1cm,首先考虑腺瘤恶变或胆囊癌的可能性,结节直径小于1cm且有蒂与囊壁相连的常为良性胆囊息肉。B超检查时,胆囊腺肌瘤症的胆囊浆膜层均完整且与肝脏境界清楚,而胆囊癌常显示浆膜层带状回声中断或消失。

(5)胆囊结石和胆囊癌的鉴别:①老年女性胆囊结石;②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患者,定期B超检查时胆囊有变化者;③胆囊形态不规则或胆囊壁有不规则增厚者;④B超发现胆囊团块声像不随体位变化而移动,且不伴声影者;⑤配合CT、内镜超声、彩色多普勒及肿瘤标记物检测有阳性征象者。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老年人胆囊癌西医治疗

胆囊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根据胆囊癌的不同分期相应地进行单纯胆囊切除术、根治性胆囊切除术和扩大根治性胆囊切除术。术中或术后可酌情进行放疗或化疗等辅助治疗。对全身情况差、黄疸、不能耐受根治性切除术的病人。可酌情施行姑息性手术或介入治疗,以求改善症状、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一、.纯胆囊切除术:仅适用手术后病理报告胆囊壁癌灶局限于粘膜者或虽然累及肌层,但癌灶处于胆囊底、体部游离缘者。对位于胆囊颈、胆囊管的早期胆囊癌.或累及肌层而位于胆囊床部位者,应再次手术,将胆囊床上残留的胆囊壁、纤维脂肪组织清除,同时施行胆囊三角区和肝十二指肠韧带周围淋巴清除术。

1.Ⅰ期胆囊癌-胆囊切除术

根据 TNM分期,Ⅰ期胆囊癌有两种情况:局限于黏膜层(Tla)或侵及黏膜肌层(Tlb)。行单纯胆囊切除术的5年生存率Tla期为99%~100%,Tlb 为95%~100%。在临床工作中,Ⅰ期胆囊癌常于胆囊切除术后病理报告才明确诊断,是否需再次手术各家观点不一。对T1a期胆囊癌意见一致,行单纯胆囊切除术即可,不必行根治术。对T1b期胆囊癌的观点不一致:有主张胆囊切除+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大多数T1b期胆囊癌病变局限,无血管或神经周围转移,无淋巴转移,只要切缘未见肿瘤细胞,无须再手术。

胆囊癌细胞有腹腔种植的倾向,术中不慎弄破胆囊壁,胆汁外溢,有可能引起腹部创口或腹腔肿瘤细胞种植,肿瘤细胞种植不仅发生在进展期胆囊癌,早期胆囊癌也应注意。据报道,T1a和T1b期胆囊癌术中胆囊破裂的病人分别因腹部切口和腹腔种植而死亡。

2.Ⅱ期、Ⅲ期及Ⅳa期胆囊癌-(扩大)胆囊癌根治术

胆囊癌根治术是唯一可能治愈Ⅱ、Ⅲ期及Ⅳa期的治疗方法。病变尚局限于胆囊周围的邻近肝脏,淋巴结转移未超过第二站即认为是可根治的胆囊癌。Ⅱ期胆囊癌的标准手术是胆囊癌根治术或扩大胆囊癌根治术,手术范围包括整块切除胆囊及胆囊。床周围约2cm的肝组织加N1~N2淋巴结清扫术(即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治疗);对Ⅲ期及部分Ⅳa肿瘤,只有行扩大根治才有可能长期生存。扩大胆囊癌根治术是在胆囊癌根治术基础上行肝Ⅳ、Ⅴ段切除及肝外胆管切除及胰十二指肠切除等。

(1)肝切除:胆囊的静脉回流通常由直接交通静脉或伴随肝外胆管的小静脉注入Ⅳ、Ⅴ肝段,所以,Ⅳ、Ⅴ肝段是胆囊癌转移到肝脏的最常见位置。肿瘤未穿透胆囊壁全层时,肝楔形切除或Ⅳ、Ⅴ肝段切除已足够;当有肝门受侵犯时,扩大右肝叶切除才有可能根治。

(2) 淋巴清扫:在TNM分期中,胆囊管、胆管及肝门部淋巴结是第1站淋巴结,胰头周围、十二指肠、门静脉周围、腹腔干肠系膜淋巴结为第2站淋巴结。根治性淋巴结清扫的范围包括第1、2站淋巴结,即从肝十二指肠韧带周围淋巴结(包括肝门部淋巴结)、肝总动脉、腹腔干淋巴结清扫到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N2转移的病例(相当于TNM分期中Ⅳb期),无论手术切除范围多大,预后都很差。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被认为是区域终末淋巴结,行胆囊癌根治术之前应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活检,有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胆囊癌不适宜行扩大胆囊癌根治术。

(3) 切除胆总管的问题:在根治术中,切除胆总管有利于清扫肝十二指肠韧带的淋巴脂肪组织,但是术后并发症多,所以,不主张对所有病例都切除胆总管。体型瘦小的病人,没有胆道手术史,且肿瘤位于胆囊底部,较易使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不必切除胆总管。T2期胆囊癌病变局限于胆囊底部和(或)体部,可以保留肝外胆管。但是当胆囊癌侵犯胆囊浆膜下及浆膜外时,肝十二指肠韧带受累的机会相对较大,所以,应切除肝外胆管和相应的淋巴结。胆囊癌有沿胆管壁扩散的特性,对胆囊颈特别是胆囊管的癌肿,原则上应切除胆总管,行胆管-空肠吻合术。

3.Ⅳb期—姑息性治疗

下述情况不能行胆囊癌根治术:胆囊癌有肝转移、腹膜种植和(或)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无法切除的胆囊癌通常广泛累及肝外胆管,肝门淋巴结聚集成块状,可考虑行肝内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姑息性外引流术(包括U管),以改善胆道梗阻的症状。术前CT、M砌等发现胆囊癌已不能根治时,可考虑在 ERCP下放置内支架或EN-BD。

二、化学治疗:

胆囊癌的化疗效果不佳,应用尚不广泛,迄今仍缺少系统的研究和行之有效的化疗方案。由于胆囊癌的病理类型以腺癌为最多见,大约占胆囊癌的70%~90%.所以一般常用的化学药物是以5- FU为主。由于单药全身静脉化疗的反应率仅为11%。所以多采取二联或三联用药。目前常用的有FAM和FPM方案,前者即每月使用5- FU500~1000mg(共5天)+ADM20mg(第1、3、5天)+MMC10mg(第2、4天),共6个月。后者为每月5-FU500mg(共5 天)+卡铂200mg(第1、3、5天)+MMc8mg(第2、4天),共6个月。具体用药视病情而定,多在手术后第10~14天开始用药。在2个方案中均可加入四氢叶酸钙(CF)200mg,共5天,可增加疗效并减轻副作用。

超选择性动脉内灌注化疗药物治疗胆囊癌有较好的疗效,可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增强对癌细胞的杀伤能力,井减轻全身的毒性反应。近年来对有或疑有肝转移的病例做胃网膜右静脉或结肠中静脉插管至门静脉或/和由胃网膜右动脉插管经胃十二指肠动脉至肝动脉后,作皮下埋泵,备日后动、静脉灌注。对疑有腹腔残留病灶者可作腹腔埋泵灌注,可抑制癌细胞的腹腔转移和种植。高浓度药物由腹膜吸收经门静脉至肝脏,对预防肝转移也有一定的效果。

三、放射治疗:

胆囊癌单纯手术效果不佳。由于胆囊癌对放疗有一定的敏感性,所以,为防止和减少局部复发,若能对局部或区域性病灶加以控制,则比单纯手术能进一步增强治疗效果,延长病人的生存期。手术中直接照射的优点在于:①直接对准病变部位,提高照射深度,避免正常脏器受损伤;②可及时、准确照射残存病灶和复发的高危险区。

对于胆囊癌并发胆管狭窄者,可酌情选用腔内照射。腔内照射是指通过PTCD导管将226镭、60钴、192铱等密封的小放射源送人胆管腔内的放疗。该方法具有局部病灶照射剂量大,周围脏器放射扭伤小的优点。但对远离放射源的胆管断端及手术剥离面照射剂量不够,所以一般将腔内照射与体外照射联合应用。

四、介入治疗:胆囊癌已失去手术机会时,尚可采用介入性胆道引流术,经皮、经肝或经十二指肠乳头置入镍钛形状记忆台金胆道内支架解除梗阻性黄疸。采用介入性肝动脉插管进行区域动脉灌注化疗。

老年人胆囊癌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首先选择易消化的食物。手术后近期,尽量减少脂肪及胆固醇的摄入,要增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水产品、豆制品等。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等。要做到少量多餐。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不吃或少吃油炸,烟熏及高脂肪食物。有黄疸出现时应禁食油腻饮食,每天保证摄入充分的纤维素含量,必须禁酒戒烟。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胆囊癌的发生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囊息肉等有关,要积极治疗这些病变以减少发生的概率。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1.肝功能试验

血清胆红素升高,早期以直接胆红素为主,晚期间接胆红素亦升高,血清转氨酶升高(主要为ALT),与黄疸不成比例,在黄疸明显时,ALT仅轻度升高,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γ-谷氨酰转移酶(GGT)及5’-核苷酸酶(5’-NT),显著升高。

2.肿瘤标志物

血清或胆汁中癌胚抗原(CEA)及血清CA19-9和CA50测定值在胆囊癌中可升高,亦有助于诊断,有报道胆囊癌组CA19-9为153U/ml,胆石组为67U/ml(P<0.0001),可作为鉴别诊断参考依据。

3.癌基因及癌基因产物检测:癌基因ras和c-erbB-2在胆囊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和50%,部分胆囊腺瘤可见ras弱阳性表达,而C-erbB-2阳性反应仅限于癌细胞,而癌旁黏膜及胆囊腺瘤未见阳性表达;P53在胆囊癌中阳性表达率为50%~65.5%,P53蛋白表达常伴有胆囊癌高增殖状态,bcl-2基因产物在胆囊癌中表达率为54%,故多基因表达的同步检测对胆囊癌早期诊断,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此外,NDPK/nm23在胆囊癌中表达明显高于良性组织(P<0.05),且与癌组织局部浸润及淋巴转移密切相关(P<0.05),对鉴别诊断及预后估计也有一定价值。

4.细胞凋亡

胆囊癌中细胞凋亡率达40%,分化差的胆囊癌中细胞凋亡率高于高分化胆囊癌,表明细胞凋亡在胆囊癌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并可作为胆囊癌预后指标。

5.B型超声

是胆囊癌诊断的首选方法,B超对胆囊癌诊断阳性率达60%~80%,通常胆囊癌超声图像有壁增厚型,隆起型,混合型,实块型4种表现,早期当胆囊失去正常形态;胆囊壁局限增厚,表面不平;胆囊壁可见局限性实质性回声团块;内部有低阻抗血频谱时,应高度警惕胆囊癌,同时,B超还可发现肝内外转移灶,肝门部胆管梗阻,肝内胆管扩张,肝门部淋巴结肿大等重要征象,此外,在超声引导下作胆囊直接穿刺造影有助于明确胆囊不显影的原因,针对增厚的囊壁或肿块先作吸引细胞学检查,然后吸取胆囊内胆汁做细胞学检查及生化检查更有助诊断。

6.CT

对胆囊癌诊断率为65%~90%,可定位定性,表现胆囊壁不规则结节状增厚或均匀增厚;囊腔内软组织块影;腔内有单发或多发小结节改变;常伴胆囊结石或囊壁钙化,依上述表现CT将胆囊癌分为囊壁肥厚型(又称炎症型,占25%)肿块型(占50%),结节型(占25%)3种类型,上述各型都可出现胆管梗阻和肝转移。

7.MRI

诊断率相似于B超,CT,胆囊癌的MRI检查多采用自旋回波,对胆囊癌分为肿块型和浸润型,肿块型在T1加权像为低信号,T2加权象为高或稍高信号;浸润型T1加权像为稍低或肯定的低信号,T2加权像表现为不均匀稍高或肯定高的信号,MRI对肿瘤侵犯血管和各种扩散方式较CT为佳,磁共振胆道造影‘MRC’图像上正常胆囊影不显示而见局部肿块。

8.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和经皮经肝穿刺胆道造影(PTC) 对胆囊癌诊断率为50%~70%左右,可显示胆囊胆管病变,胆囊充盈缺损或不显影,肝门部或胆总管移位或狭窄等。

9.腹腔镜或超声腹腔镜(IVS) 腹腔镜下可观察到胆囊肿大变形,囊壁肥厚混浊或外观呈灰白色肿块或胆囊表面呈结节状凹凸不平,有异常血管行走,如在腹腔镜直视下直接行胆囊造影,活检或胆汁细胞学检查则可确诊。

超声波腹腔镜(IUS)具有高分辨力,还可以在胆囊各方向进行检查,更清楚地观察胆囊各层结构,且对体表超声不能探及的小隆起病变也能做出诊断。

10.腹腔动脉造影

诊断率为70%~80%,可见胆囊动脉增宽,粗细不均,中断,扭曲或有新生肿瘤血管。

11.X线检查

口服胆囊造影与静脉胆管造影可显示胆囊,胆管形态和大小,以推测有无梗阻性胆囊或胆管扩张,同时了解胆囊,胆管是否有充盈缺损及受压,但85%以上不显影,诊断价值较小。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胆囊癌主要通过淋巴转移,手术时发现已有淋巴转移者25%~75%;其半数以上癌瘤可直接播散到邻近器官其发生的频率依次为肝、胆管、胰、胃十二指肠、网膜、结肠和腹壁;血行播散者不到1/5。并发症有胆囊感染,积脓,穿孔,以及肝脓肿,膈下脓肿,胰腺炎,胃肠道出血等,也可与附近胃肠道形成瘘管。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