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石是由不溶水和消化液的钡盐,钙盐等沉淀物,吞入物或正常存在于肠内的物质生成的胆酸结石,由该结石堵塞肠腔狭窄处所引起的梗阻称为肠石性肠梗阻。
肠石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与胆石性肠梗阻相似,开始常为部分性梗阻,当肠石随着肠蠕动下移至肠腔较小的回肠末端时即可出现完全性肠梗阻,所以梗阻部位也多见于回肠末端,少数病例可见于十二指肠,结肠,直肠等部位,当肠石擦破或压迫肠黏膜坏死后可出现消化道出血,亦可引起肠扭转,肠壁坏死,穿孔而形成弥漫性腹膜炎,有时可在呕吐物或粪便中见到褐红色果实皮或毛发等物。
原发性肠内胆酸结石可能是由于胃酸分泌过多,使近端空肠pH降低,或因细菌在肠袢中过度繁殖,致使空肠pH下降,同时将胆盐分解形成胆酸,胆酸在pH较低的空肠中不溶于水形成胆酸结晶,胆酸结晶可作为结石的核心。
继发性因素(45%):与某些不能溶解或消化的无机盐,食物或异物等在胃肠道形成特殊的凝固物或硬块,成为肠结石,结石增大堵塞小肠,即导致肠石性肠梗阻。
发病机制
根据肠结石的混入成分,引起梗阻的肠石可分为3种:
①真性肠石:一般是由肠道黏膜上皮,小型粪石,果核及其他异物等组成一个核心,经无机盐的沉积而形成结石,
②药物性肠石:是因为长期口服含钙,磷,镁等的药物后在肠道内形成的不溶解性硬块,
③混合性肠石(植物毛粪石):由食入的某些水果,蔬菜或吞食毛发后形成的,尤其食入未成熟的水果更易形成。
引起肠梗阻的结石中,以植物毛粪石较为多见,其中又以柿子形成的植物粪石最为常见,未成熟的柿浆和成熟的柿皮中含有鞣酸,鞣酸与胃酸接触后形成胶状的聚合物而沉淀,并不断吸附植物纤维成为团块,再经含钙,磷,镁等的无机盐沉积即形成肠石,食入柿子的量越多越易形成,毛粪石多见于精神失常者吞食了自己或他人,动物的毛发,树叶纤维,羊毛外衣等,较多的毛发可随胃肠蠕动而拌缠成发球,从而形成一个坚固孤立的团块,亦有报道胃肠吻合线部分脱落并以此为核心形成结石致肠梗阻的,有胃手术史者,如胃次全切除BillrothⅡ式吻合,迷走神经切断,幽门成形术等更易形成结石,Michael报道的113例胃肠石中,106例曾作过胃部手术,其原因是胃手术后,胃蠕动缓慢,排空延缓,使得胃内容物与胃酸接触的时间较长,容易形成胃石,尤其是食柿子后,胃手术后,尤其BillrothⅡ式吻合术,由于吻合口较大,在胃内形成的胃石更易进入小肠而引起梗阻,在肠道憩室处及肠狭窄的近端也容易形成肠石。
根据病史,结合X线,内镜及B超检查,诊断一般不难,但表现不典型者只能经手术而作出诊断。
肠石性肠梗阻西医治疗
少数病人经禁食、胃肠减压、解痉止痛、口服液状石蜡等非手术治疗可缓解症状。大多数仍需手术治疗。在手术方式的选择上,大多数专家主张先试用手压碎肠石挤入大肠,若失败则施行肠管切开取石。若有肠坏死者则行肠部分切除术。
肠石性肠梗阻中医治疗
肠梗阻属于中医“腹痛”、“腹胀”、“呕吐”等范畴,中医认为其发病原因为正气不足、术后伤气、蛔虫梗阻、邪实腑结等因素,治疗当急开其闭,佐以通气活血。
方一:温中散寒方。党参,白术,茯苓,橘红,麦芽,川附片(先煎20min),神曲,草蔻仁,广木香。水煎服,日1剂。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
方二:温通方。党参、花椒、干姜、炒莱菔子,蜂蜜(兑服)。水煎服,1剂或2剂顿服。具有温阳散结,理气化滞的功效。
方三:驱虫方。使君子,大黄(后下,乌梅,厚朴,枳实,槟榔片,元明粉(冲服)。水煎100ml,2次分服。具有驱虫导滞,通腑泻下的功效。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少吃含淀粉大的食物如:土豆、 芋头 、粉丝、 粉条、 红薯、凉粉等,采用少食多餐,定时进餐,不要吃过于坚硬和不消化的辛辣食物。
可吃半流饮食,如面条、馄饨、小米红枣粥、包子、面包、苏打饼干、烩豆腐、清蒸鱼、烩鲜嫩菜末等。产气的食物如牛奶、豆浆以及含粗纤维多的食物,如芹菜、黄豆芽、洋葱等均不宜食用。吃些瘦肉、鱼虾、动物血、动物肝肾、蛋黄、豆制品以及大枣、绿叶菜、芝麻酱等富含蛋白质及铁质的食品。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
1.X线腹部平片 表现为部分性或完全性肠梗阻的征象,钡餐或钡剂灌肠显示为肠攀扩张和肠腔内充盈缺损。
2.胃十二指肠镜检查 对胃石,十二指肠梗阻有较大的帮助。
3.B超检查 可见到肠腔内有强烈的食糜反流和弧形不均质的强回声带,回声带后方有递次衰减的声影。
肠扭转,肠壁坏死和穿孔是本病常见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