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别名: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症,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症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rotein energy malnutrition,PEM)是因食物供应不足或疾病因素引起的一种营养缺乏病,临床上表现为消瘦(marasmus)和恶性营养不良综合征(kwashiorkor),消瘦是由于长期在膳食中缺乏热量、蛋白质以及其他营养素的结果,或患者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有障碍所引起。此型以能量缺乏为主,兼有蛋白质缺乏,表现为进行性消瘦、皮下脂肪减少,水肿及各器官功能紊乱,恶性营养不良则表现为膳食中蛋白质缺乏突出,而热能的供应还是够的,主要表现为营养不良性水肿,但大多数患者是介于两者之间,轻型的慢性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常被忽视,它影响着小儿的生长发育,免疫功能,易患病又不易康复。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症状解析

一、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因个体差异,严重程度,发病时间等因素而不同,临床症状包括体重不增和减轻,皮下脂肪减少和消失,以及全身各器官系统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乱,临床上一般分消瘦型(marasmus),水肿型(kwashiorkor)和混合型(marasmickwashiorkor)3型,根据营养缺乏的程度分轻,中,重3度;根据发病过程又可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种。

1、消瘦型:由于能量严重不足所致,其特点为消瘦,皮下脂肪消失,皮肤干燥松弛及失去弹性和光泽,消瘦严重者呈“皮包骨头”样(skin and bones)。

头发枯黄稀疏,容易脱落,双颊凹陷呈猴腮状,患者体弱无力,萎靡不振,脉搏细缓,血压,体温偏低,内脏器官萎缩,淋巴结易触及,小儿明显瘦小,烦躁不安,对冷敏感,严重者伴有腹泻,呕吐,并可导致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常是死亡的原因。

2、水肿型:由于严重蛋白质缺乏所致,以全身水肿为其特点,水肿先见于下肢,足背,渐及全身,患者体软无力,表情淡漠,食欲减退,常伴腹泻,肝脾肿大,有腹水,水肿型严重者可并发支气管肺炎,肺水肿,败血症,胃肠道感染及电解质紊乱,常是致死的原因。

3、混合型:绝大多数患者因蛋白质和能量同时缺乏,故临床表现为上述二型之混合。

二、由于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临床类型不同,对于轻,中度和慢性的营养不良,诊断比较困难,故需综合进行诊断。

1、病史:根据膳食情况,了解食物摄入不足史及影响机体消化吸收的疾病史。

2、临床表现:

(1)症状:早期无明显症状,仅表现为食欲不佳,儿童身高,体重略低于正常,病情继续发展,可出现消化功能减退,易患呼吸道感染,重度营养不良者外形消瘦,拒食,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常伴有多种维生素缺乏及各种并发症如口角炎,角膜软化,紫癜等,最后进入到全身水肿及抑制状态。

(2)体征:

①体重: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会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体重减轻,Gomez等曾提示:Ⅰ度营养不良的体重是标准体重的75%~90%,Ⅱ度营养不良为标准体重的60%~75%,Ⅲ度营养不良<60%,具有诊断意义。

②身高:儿童时期身高呈直线上升,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者上升连续减慢,一般与本地区平均身高比较为中下或下,才有诊断价值,中下即身高X±2S~X±S,下指身高X±2S以下,但要注意综合分析,因为身高正常也可以发生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反之矮小者也非都是营养不良。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摄入不足(35%):

饥荒,战争或经济落后造成食品匮乏或不平衡,精神失常,神经性厌食和上消化道梗阻等疾病病人不能如常人正常摄食。因此导致了营养不良。

机体需要增加而供给不足(30%):

多见于婴幼儿,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肿瘤,结核,糖尿病等消耗性疾病均增加体内各种营养物质消耗,若补充不足也可发生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消化吸收不良(25%):

伴发于其他疾病的顽固而长期的呕吐,腹泻及消化吸收障碍。

发病机制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当食物中蛋白质和能量供应不足时,机体开始通过生理调节降低组织器官对营养素的需要,可使机体在低营养水平的内环境中生存,但当蛋白质和能量继续缺乏时,生理功能失调,适应机制衰竭,便可导致死亡。

1、蛋白质代谢:当蛋白质和能量供应不足时,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下降,蛋白质的合成和分解速率减慢。

白蛋白:体库的含量减少,主要是血管外部分,分解和合成速率下降,当血清白蛋白下降到30g/L时,体内其他物质如脂蛋白,丙氨酸,缬氨酸等都出现明显改变。

球蛋白:血浆中的浓度及在体内分布的改变并不明显,但血浆铁蛋白显著下降。

体内蛋白转换率:体内各组织器官蛋白质的缺乏程度虽有不同,但合成和分解速率都有改变;一般在蛋白质缺乏开始5~6周后,转换率下降30%,动物实验时供给高蛋白饲料,23%的氨基酸转变为尿素排出体外,但蛋白质不足时,仅有3.4%的氨基酸转变成尿素,氮的排出量减少。

2、氨基酸代谢:严重的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时,血浆中氨基酸浓度可下降至正常的1/2,尤其是支链氨基酸和苏氨酸更为明显,水肿型者缬氨酸可降到30μmol/L(正常儿童为250μmol/L),丙氨酸在水肿前期血浆中的浓度升高,可能是由于糖原异生作用加强或尿素生成减少所致,到后期丙氨酸作为形成葡萄糖的物质而被利用,此时血浆中的浓度降低,苯丙氨酸与酪氨酸比值在晚期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时也出现下降。

3、糖类代谢: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时,血糖一般降低,消瘦型比水肿型更为明显,糖原异生作用加强,研究证明,营养不良的儿童,8%的葡萄糖来自蛋白质分解产物,恢复期可增至16%。

4、脂类代谢: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者常并发脂肪肝,消瘦型血中三酰甘油,胆固醇,β-脂蛋白的含量正常或略增高,水肿型血中三酰甘油,胆固醇,β-脂蛋白的含量正常或略偏低。

5.体液和矿物质: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不论是消瘦型还是水肿型,均有体液潴留,发生水肿,血管外体液间隙的扩大是体液增加的主要原因,水肿的程度与低白蛋白血症有关,水肿的发生机制可见图1,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者总体钾含量和镁的含量降低,钠的含量增加。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分以下3型:①严重蛋白质缺乏(kwashiorkor),热量主要由碳水化合物供给;②严重能量摄入不足(marasmus),又称为消瘦衰弱症;③混合型(kwashiorkor marasmus),“kwashiorkor”系非洲加纳语译音,译意为“红小孩”,源自该病病儿毛发和皮肤常发红之故,此因食物中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严重不足,导致毛发由黑色变灰色或红色,皮肤粗糙,Kwashiorkor又被称为恶性营养不良综合征(malignant malnutrition syndrome)。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体重/身高比值:

A、适用于学岭前儿童的评价标准:

肥胖>22.0;优良22~19;正常19~15;清瘦15~13;营养不良13~10;消耗性疾病<10。

B、适用学龄后各年龄的评价标准:

过度肥胖>156;肥胖156~140;中等140~109;瘦弱109~92;过度瘦弱<92。

③三头肌皮脂厚度:标准值为男12.5mm,女16.5mm,评价时换算成相当于正常标准的百分率。

④肢体周围长度:上臂中部肌围长度的测量。

上臂肌围长度(cm)=上臂围(cm)

正常标准值为男25.3cm,女23.2cm,评价方法也是计算相当于正常标准值的百分率(%):正常值>90%,轻度营养不良80%~90%,中度营养不良60%~80%,重度营养不良<60%。

因蛋白质明显缺乏出现水肿的患儿,应与心脏,肾脏病性水肿,结核性腹膜炎,肝硬化所致的腹水,以及过敏性水肿等鉴别。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西医治疗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治疗分急救期和恢复期两个阶段。

1、急救期治疗

(1)营养治疗原则:

①蛋白质和能量供给应高于正常需要量。开始供给蛋白质1g/(kg.d),能量为336~420 kJ/(kg.d),以后逐渐增加,直到3~4g/(kg.d),能量504~672kJ/(kg.d)。

②补充液体,特别在脱水和高热时,应补充液体以维持尿的正常排出。

③无机盐的补充应以低钠、足量的钾[6~8mmol/(kg.d)]和镁(12~24h肌内注射1ml 50%硫酸镁,即可),调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④补充足够的多种维生素,尤其应注意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供给。

⑤饮食应从少量开始,待适应后逐步增加,以少量多餐为宜。

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采用流质、半流质、软饭,最好经口供给,必要时采取胃肠道外营养治疗。

(2)控制感染: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时,极易并发各种感染,应根据不同的感染选用抗菌药物。

(3)抗心衰治疗:水肿型营养不良常伴有心力衰竭,可用利尿药、氧气吸入、抗心衰治疗及其他支持疗法。

2、恢复期治疗

恢复期主要是营养治疗,给予合理而全面的膳食,以满足机体康复期的需要,辅以祖国医学中的食疗,同时宜适当锻炼,增强心肺功能及免疫能力。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饮食宜忌

1、宜吃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如瘦肉、鱼虾、动物血、动物肝肾、蛋黄、豆制品以及大枣、绿叶菜、芝麻酱等。

2、肉蛋奶的选择: 牛肉、鸡肉、鱼肉、动物肝脏、蛋类、奶类及其制品等。

3、蔬菜的选择:胡萝卜、番茄、西兰花、笋、芥兰、菠菜、豌豆苗、苜蓿、荠菜、木耳菜、黄花菜、小白菜、蘑菇、空心菜等。

4、水果的选择:桑椹、芒果、橘、柑、龙眼肉、苹果、红枣等。

5、少吃辣椒、胡椒等刺激性食物摄取,食物亦不宜过甜过咸及过冷过热。

6、忌过多食用深加工及烧烤、快餐类食品。

7、戒烟戒酒、咖啡等兴奋性饮料。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积极做好预防,婴儿在6-7个月内最好实行母乳喂养,按时增添辅食,做到饮食多样化,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同时,要积极治疗各种慢性病及胃肠疾患,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1、血浆白蛋白:正常值>35g/L,营养状况偏低时为30~34g/L,营养低下时为25~25g/L;当血浆白蛋白<25g/L时,机体已明显发生病理变化。

2、运铁蛋白:血清运铁蛋白在体内的半衰期为8~10天,比白蛋白(约20天)短,故评价营养状况比白蛋白灵敏,正常值为1.7~2.5g/L,中度营养不良为1.0~1.5g/L,重度营养不良<1.0g/L。

3、前白蛋白:前白蛋白在体内的半衰期仅2天,故以之评价营养状况更灵敏,正常值为280~350mg/L,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时明显下降。

4、血清氨基酸测定:血清中非必需氨基酸与必需氨基酸的比值改变,在营养缺乏的早期,比血浆蛋白和白蛋白的改变灵敏,正常值为2~3。

血清氨基酸比值=甘氨酸 丝氨酸 谷氨酸 牛磺酸/亮氨酸 异亮氨酸 缬氨酸 蛋氨酸。

其比值>3有诊断参考价值。

5、尿素与肌酐比值:摄入低蛋白饮食时,尿中尿素排出减少,故比值下降。

6、尿中羟脯氨酸排出量:羟脯氨酸的排出量与生长速率有关,营养不良儿童尿中的排出量减少,可以测定尿中羟脯氨酸和肌酐量,求出羟脯氨酸指数。羟脯氨酸指数=羟脯氨酸(μmol/ml)/肌酐[μmol/(ml·kg)]。此指数在3岁以内比较恒定,学龄前儿童为2.0~5.0,<2表示生长缓慢。

7、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动过缓和QRS波低电压,ST-T异常,可见明显U波。

8、二维超声心动图:示心脏缩小,少数可见心腔扩大,心排血量下降。

9、胸部X线检查:心脏缩小,少数病人心脏轻度扩大,胸壁和脊柱骨质疏松。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1、营养性贫血,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最为常见,贫血与缺乏铁、叶酸、维生素B12、蛋白质等造血原料有关。

2、微量营养素缺乏营养不良可有多种维生素缺乏,尤以脂溶性维生素A、D缺乏常见。在营养不良时,维生素D缺乏的症状不明显,在恢复期生长发育加快时症状比较突出。约有3/4的病儿伴有锌缺乏。

3、感染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故易患各种感染,如反复呼吸道感染、鹅口疮、肺炎、结核病、中耳炎、尿路感染等;婴儿腹泻常迁延不愈加重营养不良,形成恶性循环。

4、自发性低血糖患儿可突然表现为面色灰白、神志不清、脉搏减慢、呼吸暂停、体温不升,但一般无抽搐,若不及时诊治,可因呼吸麻痹致死亡。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