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着色杆菌病
别名:紫色杆菌病,Chromobacteria

着色杆菌病(chromobacteria)是由一类不产芽孢的革兰阴性小杆菌,着色杆菌引起。病菌存在于水及土壤中,受污染血库中的血液中也有存在,常常有明确的接触史,一家中数人发病。皮疹数目众多,好发于躯干。症状严重者,皮肤发现有波动感的脓肿或局限性蜂窝组织炎,伴有淋巴管及淋巴结炎,重者可引起致死性败血症,诊断主要依据细菌学检查,四环素、氯霉素、链霉素等有效。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 挂什么科:
    皮肤性病科 皮肤科
  • 需做检查:
    脓汁和创伤感染标本细菌学检查  细菌学检验  血液及骨髓标本的细菌学检验  皮损
  •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 常用药物:
    暂无相关信息
  • 一般费用: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5000元)
  • 传染性:
    无传染性
  • 治愈周期:
    3-6周
  • 治愈率:
    80%
  • 患病比例:
    0.03%
  • 好发人群:
    无特定人群
  • 相关症状:
  • 相关疾病:
症状解析

一般无自觉症状,常常有明确的接触史,一家中数人发病,症状轻微者为皮肤上出现针头大到绿豆大的浅表溃疡,其上附有黑色痂皮;中心有大量紫色或黑色粉末状物质附着,周围有较窄的红晕,皮疹数目众多,好发于躯干,症状严重者,皮肤发现有波动感的脓肿或局限性蜂窝组织炎,伴有淋巴管及淋巴结炎,重者可引起致死性败血症。

诊断主要依据细菌学检查,可取皮损处脓液,在35~37℃的温箱中以明胶肉汤培养基培养,发现着色杆菌,即可诊断。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一)发病原因

着色杆菌病(chromobacteria)由着色杆菌引起,其是一类不产芽孢的革兰阴性小杆菌,在明胶肉汤培养基上能产生各种色素,其中以产生黑素的产黑素杆菌和产生染色色素的紫色着色杆菌最为常见。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很清楚,可能是接触受污染的血,水,土壤等后,被着色杆菌侵入皮肤,入血生长繁殖,引起皮疹或败血症。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一般无自觉症状。常常有明确的接触史,一家中数人发病。症状轻微者为皮肤上出现针头大到绿豆大的浅表溃疡,其上附有黑色痂皮;中心有大量紫色或黑色粉末状物质附着,周围有较窄的红晕,皮疹数目众多,好发于躯干。症状严重者,皮肤发现有波动感的脓肿或局限性蜂窝组织炎,伴有淋巴管及淋巴结炎,重者可引起致死性败血症。诊断主要依据细菌学检查,可取皮损处脓液,在35~37℃的温箱中以明胶肉汤培养基培养。发现着色杆菌,即可诊断。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着色杆菌病西医治疗

(一)治疗   

症状轻微者可自愈,严重者应给予四环素、氯霉素、链霉素等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形成脓肿者应切开引流。   

(二)预后   

伴有淋巴管及淋巴结炎,重者可引起致死性败血症。

着色杆菌病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没有什么太需要注意的,按照平时的生活习惯就好,但是也不要吃一些刺激性过大的食物。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饮食方面要做到规律、合理,即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细菌学检查,取皮损处脓液,在35~37℃的温箱中以明胶肉汤培养基培养,发现着色杆菌。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伴有淋巴管及淋巴结炎,重者可引起致死性败血症。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