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性唇炎(glandularis cheilitis)又称口唇黏液腺炎(myxadenitis labiaris),是唇部黏液腺增生性疾病,伴有导管扩张和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易继发感染。本病与中医“茧唇”相类似,如《外科证治全书》记载:“唇上起白皮小泡,渐渐肿大如蚕茧,或唇下肿如黑枣,燥裂痒痛,皆七情火动伤血”。
分类与临床表现:
单纯型腺性唇炎:最常见,其唾液腺增生,导管扩张而无炎症反应,特征性表现为唇部有数个到数十个2~4mm大的黄色小结节,中央下凹,管口扩张,可挤出黏液样物质,唇黏膜潮湿,结痂,肥厚,唇部增大,可达正常人的2~3倍,若伴继发感染可发展成化脓性病变。
浅表化脓型腺性唇炎:又称Baelz病,本型只侵及导管而唾液腺本身无影响,唇部肿胀,疼痛,质较硬,伴浅表性溃疡,表面结痂,痂下有脓性分泌物,去痂皮后,露出红色潮湿基底部,挤压时可排出微混或脓性液体,进入慢性阶段后,黏膜表面可呈白斑病样改变。
深部化脓性腺性唇炎:可累及唾液腺及腺管,为唇部感染伴有脓肿和瘘管形成,脓肿反复发作与瘢痕交互存在,经过缓慢,挤压唇部可排出脓性液体,唇部增大,自觉疼痛和不适,全身症状一般不明显,有报道40岁以上的本型唇炎,经久不愈时,可发生恶变。
下唇部肿胀,唇红多个黄色结节,并伴黏液腺的炎症性改变。
(一)发病原因
先天性:有遗传性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发生于儿童或青年,部分患者可发生癌变。
后天性:可由刺激引起,如吹号等,或可由牙膏,漱口水,吸烟,口腔卫生不良等引起,日照和精神因素也可致本病。
(二)发病机制
以上病因可至小唾液腺的堵塞和(或)感染而致唇部肿大和形成结节。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应与光化性唇炎,剥脱性唇炎及鳞癌鉴别。
1.光化性唇炎:起病急,有暴晒史。唇红部广泛水肿、充血、糜烂,表面覆盖有血痂或者形成糜烂面。有剧烈瘙痒,灼热感明显。因病变部位可累及整个下唇,所以影响进食与说话。比较深的病损愈合后会留有瘢痕。全身症状比较轻或没有,2~4周内可以自愈,或者变成慢性。
2.剥脱性唇炎:以唇粘膜红肿、糜烂、皲裂、脱屑为主要特征,其症时轻时重,日久不愈。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与寒冷、干燥、日光照射、烟酒刺激以及舔唇、咬唇、乐器吹奏等因素有关。中医称之为“唇风”,认为本病或因风火毒邪搏结于唇,或因过食辛辣厚味,脾胃湿热,熏灼唇部,或因皮经血燥生风所致。
腺性唇炎西医治疗
(一)治疗
寻找及去除可疑病因。口服10%碘化钾溶液10ml,每天3次,1~2个月后可有效。
局部治疗:参考剥脱性唇炎。
(二)预后
有报道40岁以上的本型唇炎,经久不愈时,可发生恶变。 部分患者可发生癌变。
腺性唇炎中医治疗
暂无可参考数据。
腺性唇炎日常保健
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避免油炸煎烤类食物,避免抽烟喝酒。保持饮食清淡,但需要注意营养丰富,多食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少吃油腻、高脂肪的食物。
腺性唇炎日常预防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饮食因素以及孕期的情绪、营养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故无法针对病因直接预防本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间接预防本病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减少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已经出现感染的患者,应尽早使用抗生素治疗。
组织病理:正常人的口唇唾液腺导管开口于黏膜部,其与外界接触的唇红部缺如或数目很少,而本病中,唇红部唾液腺增生,腺口扩张,分泌,即异位性增生,主要病理改变为:早期为腺组织增生,腺管扩张,而炎症是一个继发过程,在唇红边缘及其邻近黏膜可见增大的唾液腺,其导管扩张,内含嗜伊红性涎黏蛋白物质,表皮不规则增生,伴有海绵形成,棘层肥厚,并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或呈肉芽肿性改变,有的部位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本病除了有局部的疼痛以及脓性分泌物流出之外,还可并发局部的化脓性感染。且由于皮肤完整性被破坏,故可诱发皮肤细菌感染或者真菌感染,通常继发于体质低下,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有灰指甲等真菌感染的患者,如并发细菌感染可有发热、皮肤肿胀、破溃及脓性分泌物流出等表现。严重病例可导致脓毒血症,故应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