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土肥对称性肢端色素沉着症

土肥对称性肢端色素沉着症(symmetrical acropigmentation of Dohi)为对称性散布于手,足背的雀斑样色素沉着及色素减退斑。这种疾病有家族遗传性,容易误诊为白癜风,雀斑。一部分患者伴有口周黑子或者肠道息肉。应该与肠道息肉综合症鉴别。目前治疗采取对症处理,激光,手术均可。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 挂什么科:
    皮肤性病科 皮肤科
  • 需做检查:
    免疫病理检查  细胞组织化学染色  皮损  涂片
  •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 常用药物:
    暂无相关信息
  • 一般费用: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600——2000元)
  • 传染性:
    无传染性
  • 治愈周期:
    1-2个月
  • 治愈率:
    50%
  • 患病比例:
    0.001%
  • 好发人群:
    无特定人群
  • 相关症状:
  • 相关疾病:
症状解析

起于婴幼儿期,青春期明显,进展缓慢,持续多年,好发于四肢末端,皮疹为点状至扁豆大小的褐斑,不相融合,似雀斑,夏季日晒后颜色加深,轻者仅限于手足,背部;重者可发于面部,前臂,小腿,胸背,腹部等。口腔黏膜亦可发疹,无自觉症状,手足背间杂有网状白斑及色素斑点,男多于女,同一家族有相同患者,有的患儿可于出生后,甲皱襞处或手指远端出现色素脱失。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遗传(30%):

本病属于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可有多种遗传型,与近亲婚配有关,同时也和环境因素、自身免疫因素等多种原因有相关性。

病理

发病机制还不确切。为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组织病理学检查:基底层色素颗粒增多,色素减退区则少,真皮中噬色素细胞增多。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皮损特点,组织病理特征性即可诊断。

鉴别诊断

1.冻疮后继发性色素异常 为反复炎症所致,白斑较黑斑显著,面部无雀斑样皮疹,无遗传特点。

2.着色性干皮病 除色素改变外,还有皮肤的干燥,萎缩,毛细血管扩张及皮肤潮红的表现。

3.网状肢端色素沉着症 四肢末端背侧的雀斑样色素沉着斑,在桡侧部尤其明显且稠密,色素斑较正常皮肤稍凹陷,而与皮沟一致,无色素减退斑,且分布较广。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土肥对称性肢端色素沉着症西医治疗

(一)治疗  

避免日光暴晒。可用防晒剂,如5%二氧化钛霜。可口服生薏米及维生素E,外涂10%白术醋剂。中年后白斑大部分有色素恢复的现象。  

(二)预后  

中年后白斑大部分有色素恢复的现象。

土肥对称性肢端色素沉着症中医治疗

暂无可参考数据。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土肥对称性肢端色素沉着症日常保健

可口服生薏米及维生素E,外涂10%白术醋剂。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土肥对称性肢端色素沉着症日常预防

本病属于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可有多种遗传型,与近亲婚配有关,同时也和环境因素、自身免疫因素等多种原因有相关性。故无法针对原发病因进行预防。故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本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应避免或者减少光照,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减少色素沉着的发作。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营养合理,食物尽量做到多样化,多吃高蛋白、多维生素、低动物脂肪、易消化的食物及新鲜水果、蔬菜。吃陈旧变质或刺激性的东西,少吃薰、烤、腌泡、油炸、过咸的食品,主食粗细粮搭配,以保证营养平衡。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组织病理:基底层色素颗粒增多,色素减退区则少,真皮中噬色素细胞增多。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本病属于皮肤色素沉着,一般不具有恶性表现,也不会因本病诱发或直接导致其他疾病,故临床上并无并发症发生。但由于本病伴随有皮肤形态的改变,故对于部分心理素质低下的患者,可因皮肤的美观遭到破坏,且在缺乏沟通的条件下,可造成精神抑郁,在临床上虽少见,但应警惕。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