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皮脂囊肿病
别名:多发性皮脂囊肿,多发性脂囊瘤,皮脂囊瘤病

多发性脂囊瘤(steatocystoma multiplex)较多见,大多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电镜下检查证实囊壁由角质形成细胞组成,细胞由桥粒互相连接,囊壁内可见皮脂腺小叶,为多发性,大小不一的囊性结节,直径数毫米至20mm或更大,组织病理:囊壁呈皱褶状,由数层表皮细胞构成,根据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可以诊断。一般不需治疗,囊壁未切除者,常见复发。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 挂什么科:
    皮肤性病科 皮肤科
  • 需做检查:
    真菌组织病理学
  •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支持性治疗
  • 常用药物:
    暂无相关信息
  • 一般费用: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5000元)
  • 传染性:
    无传染性
  • 治愈周期:
    7天
  • 治愈率:
    89%
  • 患病比例:
    0.02%
  • 好发人群:
    无特发人群
  • 相关症状:
  • 相关疾病:
症状解析

为多发性,大小不一的囊性结节,直径数毫米至20mm或更大,颜面呈皮色,淡蓝或带黄色,表面光滑,性质柔软或坚硬,可以推动,好发于胸前,腋窝,上臂,腹部,阴囊等处,严重者可呈全身性,掌跖除外,偶亦见呈单发者,称单发性脂囊瘤,穿刺时可排出油样或乳酪样液体,有些尚见排出小的毛发,通常在青春期发病,提示受雄性激素控制,一般无自觉症状。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一)发病原因

大多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二)发病机制

电镜下检查证实囊壁由角质形成细胞组成,细胞由桥粒互相连接,囊壁内可见皮脂腺小叶,提示肿瘤为毛-皮脂腺交界处的痣样或错构瘤性疾病。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

本病应和粟丘疹、表皮囊肿、皮样囊肿、甚至与寻常痤疮鉴别。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皮脂囊肿病西医治疗

一般不需治疗。较大者可手术切除缝合,亦可表面切小口或用激光在囊壁表面穿孔后,挤出内容物,可能时牵引出囊壁。囊壁未切除者,常见复发。

皮脂囊肿病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减少摄取油炸、辛辣、坚果类食品:这一类食物容易激发面疱粉瘤的孳长,所以想减少粉刺、粉瘤或面疱的问题,必须先改变饮食习惯,多喝水且多吃青菜蔬果,加速身体的新陈代谢,促进细胞排毒的能力。

由于患者体质的不同我们把饮食护理按体质来划分。

干性皮肤皮肤干燥,油脂较少因此术后应该多吃一些豆类,碱性物质如黄豆,赤小豆,黑豆,海带,紫菜,水果,蔬菜。

但是要注意不能吃狗肉,虾,蟹,鱼等食物。平常有喝水的习惯可以多拿一些桃花。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本病大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次也可能和环境因素、饮食因素以及孕期的情绪、营养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对于染色体疾病没有预防方法。对于有染色体疾病可疑者,婚前应进行染色体的检查,同时避免近亲结婚,均可以减少本病的获得率,同时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本病的并发症也具有间接的预防作用。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组织病理:囊壁呈皱褶状,由数层表皮细胞构成,在囊壁萎缩处仅可见2或3层扁平细胞,其他部位基底细胞呈栅状排列,其上有2~3层肿胀细胞,不能辨认细胞间桥,这些细胞向心部呈厚的均质性嗜酸性角质层,不规则伸入腔内,类似顶泌汗腺的断头分泌,大多数囊肿壁内或其邻近,出现扁平皮脂腺小叶为本病特征性组织象,此外偶见毛根和(或)汗腺与囊壁连接,囊腔内可见由皮脂组织组成的无定型油状物,偶见成簇毳毛。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患有本病的患者,还可能存在其他染色体异常性表现,如G-6PD获得缺陷增加,患者可并发“蚕豆病”,在食用蚕豆及其制品时可发生溶血。本病可并发化脓性汗腺炎、双侧耳前窦道、小脑共济失调等,但不常见。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