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肠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
别名:EPEC肠炎

由肠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EPEC)引起的肠道传染病。EPEC是早在20世纪40年代认识的一组致腹泻性大肠埃希杆菌,50年代到60年代为流行性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临床上称之为“消化不良”。1983年全国腹泻经验交流座谈会决定,将EPEC引起之腹泻,一律称之为EPEC肠炎,而不称作“消化不良”。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症状解析

1.潜伏期 一般为2~5天。

2.症状和体征 起病一般较慢,也可急性起病,有饮食不调,添加辅食不当等诱因,轻症不发热,主要症状为腹泻,大便每天3~5次,呈黄色蛋花样带奶瓣,量多,病情继续发展则出现发热,呕吐,食欲缺乏,腹胀,中毒性肠麻痹,在出现肠麻痹前腹泻加重,可出现黏液血便,成人患者常急性起病,有脐周隐痛,腹鸣,偶有里急后重,表现为“痢疾样”。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一)发病原因

EPEC形态,生化与普通大肠埃希杆菌相同,两者之鉴别主要依靠血清型之不同,EPEC有13个常见血清型,0111最多,占总病例数之40%~50%。

(二)发病机制

EPEC比较肯定的致病性是它们对肠道表面具有黏附能力,病原菌经口进入小肠,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上段生长繁殖,紧密黏附于肠上皮细胞表面,或嵌入肠上皮细胞表面的凹陷中,使黏膜呈特征性损伤,局部微绒毛萎缩,肠功能紊乱,甚至导致肠黏膜坏死,溃疡,出现腹泻,此外,EPEC尚可产生非洲绿猴细胞毒素(VT),引起肠上皮细胞向肠腔分泌液体,全身脏器均可出现非特异性充血,水肿,以心,肝,肾,中枢神经系统较明显。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依据大便培养大肠埃希杆菌阳性及血清型鉴定阳性尚不能确诊,必须同时有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支持才能诊断为本病。

需要与其鉴别的疾病有痢疾,沙门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病毒性肠炎和幼儿急疹等。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肠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西医治疗

1.饮食疗法 基本同轮状病毒肠炎。人乳中的IgA 可阻止需要铁的细菌如大肠埃希杆菌的生长,故人乳喂养是防治婴幼儿大肠埃希杆菌肠炎的有效措施。

2.抗菌治疗 轻型病例可不用抗菌药物。通过调整肠道正常菌群而自愈。对重症婴儿及有败血症者,仍需抗菌治疗。据临床观察,以口服多黏菌素B 及多黏菌素E 效果较好,但药源较困难。临床上常首选诺氟沙星、司氟沙星(司帕沙星)或小檗碱,另加甲氧苄啶(TMP),亦可口服庆大霉素或肌注妥布霉素。疗程均为5 天。

肠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中医治疗

用山莨菪碱足叁里穴位封闭可减少便次。胃蛋白酶、胰酶、鞣酸蛋白、中药肥儿散等,均可促进大便性状好转并增加消化功能。对于重症及营养不良患儿,可少量多次输血、人血白蛋白(白蛋白),以改善全身状况。

预后

成人预后较好,婴儿死亡率较高,主要死于脱水、酸中毒。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忌油炸及辛辣刺激食物,辛辣食物如辣椒、洋葱、 生蒜、胡椒粉等。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作好传染源管理及消化道隔离。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周围血象正常或白细胞稍高,大便镜检可见少数红,白细胞,偶可见满视野,有大量脂肪球。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有重度等渗性脱水,代谢性酸中毒,低钾,低钙,肺炎,心,肝,肾功能障碍,败血症等。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