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形性日光疹是皮肤对日光照射而出现的一种迟发性过敏反应,发病机理不清楚,致病的光谱主要为中波紫外线(UVB),部分患者除UVB外,长波紫外线(VUA)及可见光均可诱发本病。发病可能与患者表皮色素含量、年龄,内分泌功能及某些微量元素缺乏(如锌、铜)有关。多于春季和初夏发病,以中青年女性好发。目前认为可能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迟发性光变态反应。多种光致敏物与此有关。有报告同卵双胞姐妹可同时发病,似与遗传因素有关。本病女性易发病,妊娠似可影响疾病的过程。此外,对本病活动期患者的检查发现血中锌、铜降低,锰增高,已知这些微量元素参与DNA损伤的切除、修复过程。
本病好发于成年人,多在春末夏初季节发病,秋冬自然痊愈,皮损好发于日光暴露部位,以面及颈部多见,皮疹为多形性,病程约3~5个月,根据皮疹形态分为四型。
1.斑块型 皮疹为红色或暗红色片状或稍隆起的浸润性斑块,约有20~25mm大小,严重而时间长久者,可有周围毛细血管扩张和皮肤异色症改变,皮疹消退后留有色素沉着,自觉剧痒,此型多见。
2.多形红斑型 皮疹大小不等,边界清楚的红色或暗红色水肿性丘疹,边缘稍隆起。
3.湿疹型 皮肤潮红,肿胀,表面可见密集的针头至米粒大小丘疹,水疱,糜烂,结痂及脱屑,似湿疹样外观,有时呈苔藓样变,自觉剧痒,本型少见。
4.痒疹型 皮疹为红斑,米粒至绿豆大丘疹,结节,病程较久可呈苔藓样变,消退后留有色素沉着,自沉瘙痒,此型少见。
多形性日光疹是皮肤对日光照射而出现的一种迟发性过敏反应,发病机理不清楚,致病的光谱主要为中波紫外线(UVB),部分患者除UVB外,长波紫外线(VUA)及可见光均可诱发本病。
日光照射(35%):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但遗传与地理环境可能是重要致病因素,大多数认为是由日光致敏引起的迟发性变态反应,本病对紫外线照射引起改变的皮肤抗原的免疫致敏性,其致病光谱主要是中波紫外线,日晒过程及所承受照射量大小,不同病人其差异很大,部分病人有家族光敏史。
其他因素(20%):发病可能与患者表皮色素含量、年龄,内分泌功能及某些微量元素缺乏(如锌、铜)有关。多于春季和初夏发病,以中青年女性好发。
诊断:
明确发病与日光的关系,再结合患者多为青年女性,皮疹发生于露出部位,损害多形性,反复发作,与季节有明显关系等有助于诊断。本病病程慢性经过,光斑试验阴性,紫外线红斑反应试验呈异常反应。必要时行组织活检。
鉴别诊断:
本病需和湿疹、痒疹、多形红斑、痘疮样水疱病、红斑狼疮或光化性皮炎相区别。
多形性日光疹西医治疗
治疗包括两个阶段,一是皮损出现后,治疗已出现的皮损;二是采取预防性治疗,避免出现新的皮疹。局部应用强效糖皮质激素可明显改善症状和促进皮损消退。皮损广泛和症状明显者可短期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使用硫唑嘌呤、环孢素、沙利度胺、霉酚酸酯。
多形性日光疹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生活中多食蔬菜瓜果中的灰菜、紫云英、小白菜、苋菜、荠菜、油菜、菠菜、马齿苋、莴苣、无花果等。
以避光为原则,但也要经常参加户外活动,以接受小剂量短时间的紫外线照射,逐渐增加光照量,提高机体对光线照射的耐受能力,要避免上午10时至下午3时期间的阳光暴晒,必须在户外工作的,应穿保护服,戴草帽,手套等。
病理检查可见真皮乳头水肿,苍白淡紫,真皮浅层及深层血管周围显示密集的淋巴细胞浸润,有的可见表皮改变为海绵水肿,表皮内水疱及个别坏死的角朊细胞,有的仅真皮浅层或深层血管周围火,而无明显乳头水肿。
本病无特殊并发症。偶有丘疹,湿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