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沙眼常见病
别名:颗粒性结膜炎,衣原体性结膜炎,沙眼衣原体结膜炎,衣原体结膜炎

沙眼(trachoma)是由沙眼衣原体(chlamydia)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因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粗糙不平的外观,形似沙粒,故名沙眼,本病病变过程早期结膜有浸润如乳头、滤泡增生,同时发生角膜血管翳,晚期由于受累的睑结膜发生瘢痕,以致眼睑内翻畸形,加重角膜的损害,可严重影响视力甚至造成失明。潜伏期5-14天,双眼患病,多发生于儿童或少年期。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症状解析

潜伏期5~14天,双眼患病,多发生于儿童或少年期,轻的沙眼可以完全无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微的刺痒,异物感和小量分泌物,重者因后遗症和并发症累及角膜,有怕光、流泪、疼痛等刺激症状,自觉视力减退。

沙眼衣原体主要侵犯睑结膜,最后以瘢痕形成而告终,检查时其特征如下:①睑结膜充血及血管模糊:由于血管扩张,结膜上皮下有弥漫性的淋巴细胞及浆细胞等慢性炎细胞浸润,使透明的结膜变得混浊肥厚,血管轮廓不清,呈一片模糊充血状。②乳头肥大:睑结膜面粗糙不平,呈现无数的线绒状小点,是由扩张的毛细血管网和上皮增殖而成。③滤泡增生:是结膜上皮下组织在弥漫性浸润的基础上,由局限的淋巴细胞聚集而成,初发时,上睑结膜出现散在细致的黄白色小点,不突出于结膜表面,夹杂在肥大的乳头之间,为沙眼早期诊断依据之一。④角膜血管翳:在结膜发生病变的同时,首先角膜上缘的半月形灰白区血管网充血,发生新生血管,伸入透明的角膜上皮与前弹力层之间,各新生血管之间伴有灰白色点状浸润,是角膜上皮对沙眼衣原体的一种组织反应,称为角膜血管翳。它是沙眼早期诊断的依据之一,随病情进展,血管翳成排向瞳孔区悬垂下来,形似垂帘,当上方血管翳向下越过瞳孔区时,角膜其他方向亦都长出血管翳向中央进行,布满整个角膜,细胞浸润严重时,可形成肥厚的肉样血管翳(pannus crassus),严重影响视力。⑤瘢痕形成:当沙眼进行数年甚至数十年,所有炎性病变如滤泡、乳头,将发生破溃或坏死,而逐渐被结缔组织所代替,形成瘢痕,这标志着病变已进入退行期。

沙眼的病程,因感染轻重和是否反复感染有所不同,轻者或无反复感染者,数月可愈,结膜遗留薄瘢或无明显瘢痕,反复感染者,病程可缠绵数年至数十年之久。

1.症状:多为急性发病,患者有异物感、畏光、流泪,很多黏液或黏液性分泌物,数周后急性症状消退。进入慢性期,此时可无任何不适或仅觉眼易疲劳,如于此时治愈或自愈,可不留瘢痕,但在慢性病程中,于流行地区,常有重复感染。病情加重,角膜上有活动性血管翳时,刺激症状变为显著,视力减退,晚期常因后遗症,如睑内翻、倒睫、角膜溃疡及眼球干燥等,症状更为明显,并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失明。

2.体征

(1)急性沙眼:呈现急性滤泡结膜炎症状,睑红肿,结膜高度充血,因乳头增生睑结膜粗糙不平,上下穹隆部结膜满面滤泡,合并有弥漫性角膜上皮炎及耳前淋巴结肿大,数周后急性炎症消退,转为慢性期。

(2)慢性沙眼:可因反复感染,病程迁延数年至十多年,充血程度虽减轻,但与皮下组织有弥漫性细胞浸润,结膜显污秽肥厚,同时有乳头增生及滤泡形成、滤泡大小不等,可显胶样,病变以上穹窿及睑板上缘结膜显著。同样病变亦见于下睑结膜及下穹窿结膜,严重者甚至可侵及半月皱襞。角膜血管翳:它是由角膜缘外正常的毛细血管网,越过角膜缘进入透明角膜,影响视力,并逐渐向瞳孔区发展,伴有细胞浸润及发展为浅的小溃疡,痊愈后可形成角膜小面,细胞浸润严重时可形成肥厚的肉样血管翳(pannus crassus)。

在慢性病程中,结膜的病变逐渐为结缔组织所取代,形成瘢痕,最早出现在上睑结膜的睑板下沟处,呈水平白色条纹,以后逐渐呈网状,待活动性病变完全消退,病变结膜全部成为白色平滑的瘢痕。

沙眼的病程和预后,因感染轻重与是否反复感染有所不同,轻者或无反复感染者,数月可愈,结膜遗留薄瘢或无明显瘢痕,反复感染的重症患者,病程可缠绵数年至十多年。慢性病种中,可由其他细菌感染和重复感染时则常呈急性发作,最后广泛结瘢不再具有传染性,但有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常使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病因

是由沙眼衣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诊断

典型的沙眼,临床上根据睑结膜有乳头和滤泡增生,角膜血管翳及结膜瘢痕的出现,较容易诊断。对早期沙眼的诊断尚有一定困难。有时只能初步诊断为疑似沙眼。WHO要求诊断沙眼时至少符合下述标准中的2条:①上睑结膜5个以上滤泡;②典型的睑结膜瘢痕;③角膜缘滤泡或Herbert小凹;④广泛的角膜血管翳;根据1979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的决定,沙眼诊断依据为:①上穹窿部和上睑板结膜血管模糊充血,乳头增生或滤泡形成,或二者兼有;②用放大镜或裂隙灯检查可见角膜血管翳;③上穹窿部或(和)上睑结膜出现瘢痕;④结膜刮片有沙眼包涵体。在第1项的基础上,兼有其他3项中之一者可诊断沙眼。

疑似沙眼者:上穹隆部及眦部结膜充血,有少量乳头(乳头为正常组织)增生或滤泡,并已排除其他结膜炎者。

鉴别诊断

(1)结膜滤泡症(conjunctival folliculosis):常见于儿童,皆为双侧,无自觉症状。滤泡多见于下穹窿部与下睑结膜。滤泡较小,大小均匀相似,半透明,境界清楚,滤泡之间的结膜正常,不充血,无角膜血管翳,无瘢痕发生。沙眼的滤泡多见于上穹隆部与上睑结膜,混浊不清、大小不等、排列不整齐,并有结膜充血和肥厚等症状。

(2)慢性滤泡性结膜炎(chronic follicular conjunctivitis):常见于学龄儿童及青少年,颗粒杆菌(B.granulosis)可能为其病因。晨起常有分泌物,眼部有不适感。滤泡多见于下穹窿与下睑结膜,大小均匀,排列整齐;结膜虽充血,但不肥厚;1~2年后自愈,无瘢痕形成;无角膜血管翳。

(3)春季结膜炎(vernal conjunctivitis):此病有季节性,主要症状为刺痒。睑结膜上的乳头大而扁平且硬,上穹窿部无病变,易于鉴别。分泌物涂片中可见嗜酸细胞增多。

(4)包涵体结膜炎(inclusion conjunctivitis):成年人与新生儿包涵体性结膜炎在结膜刮片中皆可见包涵体,其形态与沙眼包涵体相同,难以分别。但包涵体性结膜炎皆以急性开始,滤泡皆以下穹窿部与下睑结膜为著,无角膜血管翳,数月至1年即可自愈,并不形成瘢痕,可与沙眼鉴别。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沙眼西医治疗

自磺胺及抗生素应用后,沙眼治疗上有了显著进行。实验研究证明,利福平、四环素、金霉素、土霉素、红霉素、磺胺及氯霉素等对沙眼衣原体有抑制作用。

(1)局部用药:0.1%利福平滴眼剂、0.1%酞丁安滴眼剂或0.5%新霉素滴眼剂等点眼,4次/日,夜间使用红霉素类、四环素类眼膏,疗程最少10~12周。但0.1%利福平或0.5%金霉素或四环素眼药水,此类药物水溶后,数周即逐渐失效,需重新配制。若制成眼药膏或混悬液可保存较久。10%~30%磺胺醋酰钠和0.25%~0.5%氯霉素眼药水易于保存,效果亦佳一般需持续用药1~3个月。亦可行间歇疗法即用药3~5天后,停药2~4周,再行用药,效果亦佳,易于坚持,对于大部分结瘢而仍有残余乳头增生小岛者,可以硫酸铜笔腐蚀,促进结瘢。

(2)全身治疗:急性期或严重的沙眼,除局部滴用药物外,应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一般疗程为3~4周。可口服四环素1~1.5g/d,分四次口服;或者多西环素100mg,2次/日,或红霉素1g/d,分四次口服。7岁以下儿童和妊娠期妇女忌用四环素,避免产生牙齿和骨骼损害。

(3)手术治疗: 乳头增生严重的,可行药物摩擦,以棉签或海螵蛸棒蘸磺胺或四环素,摩擦睑结膜及穹窿结膜。滤泡多者行压榨术,局麻下以轮状镊子挤破滤泡,排出其内容,同时合并药物治疗,促进痊愈。对消眼的后遗症如少数倒睫可行电解术,睑内翻倒睫者,需做手术矫正。

沙眼中医治疗

(1)血热瘀滞

主症:胞睑厚硬,颗粒红坚,或有白色条纹,风轮受侵,赤膜下垂、星翳迭起,畏光泪出,涩痛难睁。舌暗红,苔薄黄,脉数有力。

治法:凉血散瘀。

方药:归芍红花散(当归、大黄、栀子仁、黄芩、红花、赤芍药、甘草、白芷、防风、生地黄、连翘)加减。

(2)热毒壅盛

主症:睑内面红赤及颗粒丛生,血管模糊,垂坠难开,或有赤脉下垂。痒痛交作,畏光泪黏。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疏风清牌。

方药:除风清脾饮(广陈皮、连翘、防风、知母、元明粉、黄芩、元参、黄连、荆芥穗、大黄、桔梗、生地黄)加减。

(3)风热客睑

主症:睑内面血管模糊,眦部红赤颗粒累累,目痒涩痛,生眵,流泪。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银翘散(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甘草、荆芥穗、豆豉、牛蒡子、芦根)加减。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1.多吃具有明目作用的食物,如枸杞、香蕉、桑葚子等。

2. 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3.多吃含含维生素A的食物。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培养良好卫生习惯。不用手揉眼,毛巾、手帕要勤洗、晒干。托儿所、学校、工厂等集体单位应分盆分巾或流水洗脸,对沙眼患者应积极治疗。加强理发室、浴室、旅馆等服务行业的卫生管理,严格毛巾、脸盆等消毒制度,并注意水源清洁。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和锻炼,避免劳累,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之后必须彻底洗手,以防交叉感染。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戒除烟酒嗜好。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1.病原学检测

(1)涂片检测衣原体包涵体:近年有报告用Papanicolaon染色法检测沙眼衣原体包涵体,敏感性83%,方法简便,是最常用的筛选方法,可用于高危人群的筛选。

(2)细胞培养法:认为是检测沙眼衣原体的金标准,但费时且要求一定的设备技术条件,难作为临床常规检测手段。

2.分子生物学方法:原位杂交法检测宫颈或直肠活检标本中沙眼衣原体DNA。亦可用PCR法检测,可明显提高检测敏感性,且可用于鉴定其种及血清型,可用于诊断、疗效判断及流行病学调研,此方法检出率高于其他方法。亦有报告用热启动聚合酶链反应(hot start PCR,HSPCR),可明显降低非特异性扩增,减少假阳性反应。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睑内翻及倒睫、上睑下垂、睑球粘连、角膜混浊、实质性结膜干燥症、沙眼性角膜溃疡、沙眼性眼干燥症、泪道阻塞及慢性泪囊炎。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