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新生儿肝炎

为起病于新生儿期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主要表现为阻塞性黄疸、肝脏肿大及肝功能损害,由于病因较多,对每一病例的确切原因难以确定,故常称为新生儿肝炎综合征(Neonatal Hepatitis Syndrome)。新生儿肝炎包括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和风疹病毒等所引起的肝炎,亦可由ECHO病毒、EB病毒、弓形虫、李司忒氏菌或各种细菌所致。这些病原体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亦可在产程中或产后感染。少数病例与先天性代谢缺陷有关。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症状解析

起病较缓,常在生后数天至数周内出现黄疸,持续时间较长,可伴有食欲下降,恶心,呕吐,消化不良,体重不增等症状,大便颜色变浅,严重时可呈灰白色,但有时浅,时深的动态变化,尿色深黄,肝脏轻度至中度肿大,质稍硬,少数脾脏亦大,中毒性肝炎常有感染病灶和全身中毒症状,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引起的肝炎,常伴有先天畸形或宫内生长障碍。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病毒感染(45%)

新生儿肝炎大多是由于在母体内感染病毒所导致。一般在出生后1-3周逐渐出现黄疸,而且持续加重。也有的患儿是在生理性黄疸消退以后又再度出现黄疸。同时伴有不爱吃奶、呕吐和体重不增加等表现。大便颜色在出生时正常,以后逐渐变为淡黄色或者灰白色,尿的颜色深黄。包括巨细胞病毒、各种肝炎病毒等。

代谢缺陷(20%)

临床显示有一定量的病例与先天性代谢缺陷有关,如半乳糖血症,α1-抗胰蛋白梅缺乏症等,这些因素会导致新生儿代谢紊乱,产生机体无法代谢的肝毒性物质,损害肝脏,诱发新生儿肝炎。

其他因素(8%)

如胆汁淤积或肝内、外胆道闭锁。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检查可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

胆道闭锁与新生儿肝炎二者早期临床表现及体征相近,皆表现有黄疸,肝肿大,故两者鉴别比较困难,但是二者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临床病变发展过程,并有截然不同的治疗方法:前者只能通过早期外科手术,方有可能获得胆汁引流,可望获得生存希望;而后者则通过内科药物治疗多能获得治愈,因此,临床上对胆道闭锁早期诊断并与新生儿肝炎作出鉴别,尤为重要,临床上,需结合病史,查体,实验室及影像学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方可作出正确判断。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新生儿肝炎西医治疗

(1)隔离乙型肝炎及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的婴儿。

(2)对诊断未完全明确的病儿,应严密观察大便色泽,定期随防,避免不应作的手术,如为新生儿肝炎而误诊为胆道闭锁,手术可促使肝硬化提早发生。

(3)注意营养,补充的维生素A、D、K、E都应肌内注射。营养过分丰盛与不足均对肝脏不利,酌加糖类但勿宜过多,减少脂肪摄入量。蛋白质供应一般量即可。

(4)可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泼尼松(强的松)每日2mg/kg,在症状明显好转后逐步减量,一般共用4—8周,无明显副作用,但需注意预防其他感染。亦可选用地塞米松等。

新生儿肝炎中医治疗

中草药可采用茵陈、山栀、黄芩、黄柏、龙胆草、荷包草、生甘草、垂盆草、广郁金。可选用一种,亦可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同用。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食疗保健

(1)应注意营养平衡。

(2)保证禁食者每天的糖类供应,葡萄糖可按8~12mg/(kg·min)计算给予。

(3)供应一般量的蛋白,勿使超负荷。

应投予肝用氨基酸输液(支链氨基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在肝外组织进行代谢,促进蛋白合成。

(4)脂肪供应减少:肠内胆盐的减少影响对食物中脂肪的分解和吸收,还促使肝和小肠合成胆固醇增多。

(5)肌内注射维生素A、K、D、E。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专业指导

育龄妇女怀孕后,应尽早进行乙型肝炎的感染标志筛查,对于孕妇HBsAg阳性以及HBsAg和e抗原双阳性的,从预产期前3个月起,每月注射1针乙肝免疫球蛋白,每次剂量200-400IU,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剂量200IU,并可同时注射乙肝疫苗;出生后2周再注射1针乙肝免疫球蛋白,剂量200IU,新生儿满月和6个月时各接种1针乙肝疫苗,此后,尽快落实加强免疫,及时落实有关的预防措施,可以阻断85%以上的母婴传播,对于未发现感染标志的孕产妇,其所产新生儿应安照国家规定的计划免疫接种程序及时接种乙肝疫苗。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实验室检查血清转氨酶增高,胆红素增高,以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絮状浊度试验早期变化不明显,甲胎蛋白阳性,尿胆元阳性,尿胆红素根据胆管阻塞程度可呈阳性或阴性反应,采血检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收集婴儿尿液或母宫颈刮片找巨细胞包涵体等可作病因诊断。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预后较佳,60%~70%可治愈,转为肝硬化或死亡者较少。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