寰枢关节是第一颈椎寰椎和第二颈椎枢椎之间连结的总称,包括3个独立的关节,即2个寰枢外侧关节和1个寰枢正中关节。寰枢关节脱位是上颈椎最常见的损伤,若未经及时治疗,其脱位程度常进行性加重,导致脊髓高位受压而危及生命,由于其潜在危险性大,应积极治疗。
多数患者呈慢性起病,症状呈间歇性,反复发作并逐渐加重;部分患者在轻微的外伤后明显加重。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以下几部分:
1. 颈神经根病的症状:有颈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僵直,尤其头颈部的旋转活动受限,头枕部疼痛等;
2. 延脊髓交界区受压造成高位颈脊髓病症状:如四肢无力,走路不稳,手不灵活,二便异常等;还包括躯干、四肢的麻木、针刺感甚至烧灼感等。
3. 呼吸功能障碍:一般出现在严重的或晚期的病例。由于延脊髓交界区受压,出现呼吸功能障碍是一个逐渐加重的过程——寰枢关节脱位的早期,呼吸功能是正常的;后来会表现为体力劳作时呼吸费力;严重的患者静息时即存在呼吸费力、或平静呼吸次数>30次,咳嗽无力、咳痰费力;终末期的患者出现呼吸衰竭、直至死亡。
4. 另外,若合并颅底凹陷、小脑扁桃体下疝或脊髓空洞,影响延髓、脑干时,还可以出现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口齿不清)、视物不清、眩晕、耳鸣等低位颅神经症状。
体格检查:一般体征包括头颈部活动受限、颈枕部压痛等。合并高位脊髓病的患者出现四肢肌张力升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反射阳性。合并颅底凹陷者可能出现共济失调、闭目难立、构音障碍及眼震等。
本病的病因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外伤性脱位:
1.合并齿状突骨折: 即寰椎连带着齿状突骨折一并移位,从枢椎椎体后上角或骨折线后缘测量到寰椎后弓的前缘,此距离为脊髓可占据的有效空间,可据此估计缓冲间隙的狭窄及脊髓受压的情况。2.单纯的寰椎前脱位:不伴有齿状突骨折的寰枢关节脱位,必有寰枢之间韧带的广泛损伤,由于齿状突的存在,脊髓被夹在齿状突和寰椎后弓之间,更易受伤。
先天性畸形脱位:
枕颈部有发育异常者,外伤后较正常人更易发生寰枢关节急性脱位,多数病例是在少年以后逐渐发生寰枢关节不稳定,常见的两种:1.分节障碍,表现为枕骨寰椎融合成颈2~3椎体融合;2.齿状突发育不全。
自发性脱位:
成人病例多继发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儿童则多继发于颈部深在感染。寰枢椎旋转固定的实质是陈旧性脱位, Fielding(1977年)把自发出现或轻度外伤后出现的寰枢椎旋转性半脱位状态称为寰枢椎旋转固定,在以后(1983年)他又称之为旋转性移位。
病理性脱位:
也为缓慢发生的脱位,与自发性发生脱位的区别在于确有寰椎和/或枢椎的骨质破坏性病变,在我国以寰枢椎结核为多见,也偶见于寰枢椎肿瘤或骨髓炎。
【发病机理】
解剖特点与损伤机制:
寰枢关节包括:
(1)寰枢外侧关节,由左,右寰椎下关节面与枢椎的上关节面构成;
(2)齿状突前,后关节,分别位于齿状突前面与寰椎前弓的齿凹和齿状突后面与寰椎横韧带之间,形成两个滑膜腔,寰枢关节的周围韧带及覆膜有寰椎横韧带,齿状突尖韧带,翼状韧带,覆膜及寰椎后弓与枢椎椎弓间的黄韧带,头部旋转运动的90%发生于此关节,它不但运动灵活,且周围有许多韧带连接枕骨,寰椎,枢椎及其他颈椎,当头颅部遭受突然屈曲作用时,头部的动能大部分集中在横韧带上,齿状突恰在其中央部,形成一种“切割”外力,可造成横韧带断裂,另外造成寰椎爆裂性骨折(Jefferson骨折)的垂直暴力作用,使寰椎侧块和椎弓骨折段分离移位也可造成横韧带撕裂,横韧带附着于寰椎两侧块前方附着,并与其前弓共同构成骨纤维结构,包绕并限制齿状突过度活动,保护寰枢椎稳定,当横韧带损伤或断裂时即可出现寰枢关节的脱位或半脱位,这是一种严重损伤,常伴有脊髓损伤,可立即致命。
明确的外伤史可以同炎症所致半脱位相鉴别,除外上颈椎的其他部位损伤,必须借助X线摄片,X线张口位摄片主要特征表现是枢椎齿状突与寰椎两枚侧块间距不对称,但张口拍片时合作不好可使投影位置偏斜,引起两者间隙异常,或不能满意显示该区解剖结构,必要时多拍几次片,排除因投影位置不当造成误诊。
寰枢关节脱位西医治疗
寰枢关节脱位应尽早手术治疗。
寰枢椎脱位的手术区域位于高位脊髓水平,手术治疗有一定危险性,主要是可能导致脊髓损伤的发生,可能引起呼吸肌麻痹,也可造成中枢性呼吸功能障碍而危及病人生命。还有,很多此类患者存在先天畸形,往往椎动脉也合并畸形,术中椎动脉损伤也是手术的危险因素之一。随着医疗水平和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改进,接受手术的多数病人均比较安全,并发症不断减少。手术效果良好。据北医三院骨科的一组1106例的大宗病例统计,84.7%的接受手术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需要强调的是,寰枢关节不稳或脱位,一旦发现应早期手术治疗。因为早期治疗相对手术风险小,手术简单;而严重的长时间的脱位,手术风险很大;有些晚期的病例,呼吸功能衰竭,就失去了治疗的机会。
寰枢关节在疾病的初期处于不稳定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寰椎相对于枢椎,移位程度逐渐增加,最终往往演变成固定性脱位。如果在疾病的早期寰枢关节处于不稳定期时,就积极地实施手术治疗,将可避免脱位的形成,也就不必实施更复杂的手术了。寰枢关节脱位,几乎所有病例都是寰椎前脱位,寰椎后脱位罕见,这是由于我们日常生活中低头动作远多于仰头的。随着病程的迁延,寰枢关节不稳定病例的寰椎会向枢椎的前下方滑移。在日常生活中,为保持平视,下颈椎生理前凸代偿性增大,这样就逐渐形成了鹅颈畸形。已经形成鹅颈畸形的病例,其中大多数的寰椎已从不稳定演变成了固定性脱位。将脱位的寰椎复位是鹅颈畸形手术治疗的中心环节,寰椎复位了,下颈椎的过度前凸自然被纠正,颈椎的顺列即得以完全恢复,是最合理的治疗方略。
对严重鹅颈畸形的病例,须实施前后路联合手术。经口咽入路松解椎前挛缩的肌肉、韧带组织,分离由于脱位而形成的“侧块关节”,然后一期行后路手术,将寰枢关节复位并固定,同时植骨于寰枢椎后弓间(对寰椎枕化的病例,植骨可能涉及枕骨鳞部),以获得寰枢关节永久的稳定。
在寰枢关节脱位的病例中有些鹅颈畸形还不很严重,椎前挛缩组织还比较松软,有望通过颅骨牵引获得复位。牵引复位应在全麻下实施,这样,就可以在肌肉松弛状态下充分发挥颅骨牵引力的功效。只有麻醉下牵引寰椎不能复位的病例,才须做经口咽入路的松解术。牵引重量应不低于受术者体重的1/6。若这样的重量不能使寰椎充分复位,则增加牵引重量以期得到进一步复位的尝试是徒劳的。若以更大的牵引力量结合后路内固定器械做强力复位,即使获得了暂时复位,术后也容易出现枢椎椎弓根骨折或内固定失败。
经口咽入路的寰枢关节松解术
对寰枢关节脱位的手术治疗,以往被普遍接受的方法为,在病房先做一段时间(一般2周)颅骨牵引,若不能复位,则经口咽入路切除压迫脊髓的齿突或部分枢椎体(在齿突不连的病例)。由于要切除的骨质位置深在,这种切骨减压的手术方法操作很困难,也很危险。在脱位严重的病例,仅仅切除齿突或枢椎体后上部是不够的,不能彻底恢复延颈髓角。
用矫形术纠正上颈椎的对位,从而彻底解除延脊髓的压迫,是寰枢关节脱位治疗的新观念。这种新的治疗理念比传统的、对受压区域的切骨减压术更合理。
经口咽入路寰枢关节松解术是鹅颈畸形矫形术的第一步。松解术应在持续颅骨牵引下实施。随着挛缩组织依次被横断,在颅骨牵引的作用下,寰椎会逐渐复位,手术操作区始终处于比较浅的位置,手术操作并不困难,也较安全。
松解复位后实施后路的固定、植骨融合术。
后路复位固定、植骨融合术
回顾以往,早期的后路寰枢关节融合术都是对寰枢椎后弓做固定。作为一种经典术式,自1939年以来Gallie的寰椎后弓与枢椎棘突钢丝固定法被应用了近半个世纪。之后,虽然有了Brooks钢丝固定、Halifax椎板夹、Apofix椎板夹固定,但都没有使固定原理根本改变,用这些方法重建寰枢关节稳定性的效果均不理想。1987年Magerl将椎弓根钉技术首先应用到上颈椎,他从后路用两枚螺钉经枢椎椎弓峡(根)穿入寰椎侧块。这种固定方式在稳定性上超越了上述任何一种,一度成为寰枢关节稳定术的经典术式。Magerl术虽然固定效果很好,但适合应用的病例有限。有严重鹅颈畸形的病例,以Magerl的方法,很难以理想的角度把螺钉置入。有鹅颈畸形的病例由于病程很长,下颈椎背侧的软组织(棘间、棘上韧带及颈骶棘肌)已经挛缩,手术时下颈椎不可能形成后凸。在这种情况下,欲使螺钉经枢椎椎弓峡进入寰椎侧块是不可能的。如果不以一枚螺钉经寰枢侧块关节穿过,而是以两枚螺钉分别安置在寰、枢椎,然后再用固定板连接,完成寰枢关节的固定,这样的固定方法几乎不受下颈椎曲度的影响,几乎适用于所有病例。这种被称为寰枢椎侧块钉板(棒)固定的方法是印度的Goel在1994年首先报道的。
近几年,相同原理固定术的临床报告陆续出现。Goel的临床报道中使用的是普通螺钉和连接板,螺钉和连接板间没有锁定装置,是靠螺钉把板压在骨面上的方式达到固定的,稳定性并不可靠,而且不能利用内固定装置对寰枢关节进行复位。为了使固定板更贴近骨面,Goel在术中常规切断双侧颈2神经根,结扎伴随的静脉丛,还要在骨面上磨出骨槽,手术创伤较大 。Harms(2001年)使用椎弓根钉和连接棒构成寰枢关节间的钉棒固定,这样既可以用连接棒的预弯曲度调整寰枢关节的对位,又可以通过椎弓根钉尾端的锁定装置对寰枢关节牢固固定。国内党耕町等在2003年报道了后路寰枢关节钉板固定术,用椎弓根钉分别固定寰椎侧块和枢椎椎弓根,在用螺母将固定板与椎弓根锁定时,利用固定板的预弯屈度,使寰枢关节充分复位并稳定。这种钉板固定装置结构简单、固定板易于弯成合适的曲度、锁定装置可靠,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固定器械。
当代的后路手术包括下述几个术式:
1、 经关节突螺钉寰枢关节固定、植骨融合术(Magerl术)。
2、 后路寰枢侧块钉板固定、植骨融合术。
3、 使用枢椎椎弓根钉的枕颈固定、植骨融合术。
4、 使用枢椎椎板螺钉技术的寰枢或枕颈固定、植骨融合术。
经口咽寰枢复位、钢板固定术
经口咽的寰枢关节松解、复位术后,也有骨科医师尝试使用同一入路内的钢板固定术。
寰枢关节脱位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仅供参考,详细请询问医生)
应以食补为基础,要注意营养的平衡,多食奶制品(如鲜奶、酸奶、奶酪)、豆制品(如豆浆、豆粉、豆腐、腐竹等)、蔬菜(如金针菜、胡萝卜、小白菜、小油菜)及紫菜、海带、鱼、虾等海鲜类。同时应多见阳光及补充维生素D,以促进钙吸收。必要时,适量补充钙剂,如葡萄糖酸钙、巨能钙是临床常用物美价廉的补钙品。但应注意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补钙。
本病是由于外伤性因素引起,故注意生产生活安全,避免创伤是防治本病的关键,另外还需注意积极防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颈部深在感染。
体格检查:一般体征包括头颈部活动受限、颈枕部压痛等。
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为确定寰枢关节脱位的主要依据。
X线平片上显示寰齿关节间隙,正常成人其间隙不超过3毫米,儿童为5毫米,头颈部屈伸活动时成人的此间隙多无变动,而儿童则有变动,但其变动范围也在1毫米之内,若此间隙增大为5毫米或更大时,则应认为有不稳或脱位存在。
CT和MRI扫描可帮助诊断脱位的类型和原因,如有无齿状突的畸形缺陷,类风湿关节炎,先天性分隔不全等。
本病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横韧带损伤的严重程度和寰椎前脱位程度以及是否对脊髓造成压迫,局部表现主要是枕下和枕颈部疼痛,活动功能受限,如果合并脊髓损伤,有下列几种情况发生:
(1)呼吸中枢受到波及时,于损伤现场致命;
(2)损伤后有一过性神经,表现短暂肢体瘫痪或肢体无力,但能迅速好转乃至治恢复;
(3)四肢瘫痪,大小便失禁及呼吸功能障碍,此为最严重者,如果未获得及时有效治疗,寰椎脱位则更加严重,脊髓受压也随之加剧;
(4)迟发性神经症状,损伤在当时和早期并不发生,随着头颈活动增加而逐渐出现,寰枢椎脱位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头颈部倾斜,如果单侧向前移位时,头部离开患侧向健侧倾斜;颈部疼痛和僵直,枕大神经痛等,脊髓压迫症状和体征极少发生,有时微小的创伤就可造成寰枢关节旋转移位,头在旋转位置上,取代了寰椎在枢椎上面的运动,两者仅能有少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