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是人体最大的跗骨,主要由松质骨构成,其周围仅有一层较薄的皮质骨包绕。人体站立时,跟骨位于最低位,受重力影响血液回流缓慢,有利于细菌在该骨停留繁殖,特别在跟骨体部中心,骨小梁稀少的三角区,含有丰富的骨髓,是跟骨结构的薄弱处,因而是跟骨血源性骨髓炎易发部位。
本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起病急骤,常伴有高烧,跟骨肿胀,由于骨内压增高,跟骨剧烈痛,压痛及叩痛,早期断层摄片或CT扫描可见局灶性密度降低区,由于该处为松质骨,血运丰富,很少有死骨形成,随病变进展,可有较多钙质沉着及新骨形成,骨密度增高。
人体站立时,跟骨位于最低位,受重力影响血液回流缓慢,有利于细菌在该骨停留繁殖。
成人骨骺闭合后,血源性骨髓炎则多发生于红骨髓集中的椎骨,髂骨或跟骨,在该处形成病灶,并向四周扩展,由于跟骨骨膜紧密而坚固地附着其上,故在脓肿穿破前很少形成较大的骨膜下脓肿,穿破皮质后很容易形成窦道。
本病需与跟骨骨折相鉴别。
跟骨骨折时主要表现为后跟疼痛,肿胀,瘀斑,足底扁平,增宽成外翻畸形,足跟可极度肿胀,踝后沟变浅,整个后足部肿胀压痛,易被误诊为扭伤, X 线检查,除摄侧位片外,应拍跟骨轴位像,以确定骨折类型及严重程度,此外,跟骨属海绵质骨,压缩后常无清晰的骨折线,有时不易分辨,常须依据骨的外形改变,结节 - 关节角的测量,来分析骨折的严重程度。
跟骨骨髓炎西医治疗
本病与其他部位急性骨髓炎相同,除应用有效广谱抗生素外,早期开窗引流,减低骨内压以防感染扩展。对病灶轻轻刮除,不可用力搔爬,否则会过多损伤骨松质,并形成较大骨腔,或使病灶扩大。跟骨为人体负重单元,故术后不宜过早活动,待新骨形成后方可负重行走。
跟骨骨髓炎采用常规的足部切口及手术方法,疗法常不满意,足内侧或外侧切口仅用于软组织脓肿,或跟骨急性骨髓炎“开窗”引流。而在慢性跟骨骨髓炎应采用特殊的足跟跖面切口。通常在足跖面作切口是禁忌的,这是因为足底瘢痕可引起负重时疼痛,而采用Gaenslen切口显露,即在足底跟部确切的正中线作一纵行切口。起自第五跖骨基底水平,向后直至跟腱远端,纵行劈开跟骨,清除病灶。如此治疗跟骨难以治愈的跟骨慢性骨髓炎,不仅引流十分充分,治愈率高,而伤口愈合后,两侧皮瓣内翻,并形成跟垫,负重时没有疼痛。即便偶尔出现跟部跖面不平,通过垫鞋垫,一般不会影响走路。
跟骨骨髓炎中医治疗
可使用外用药物熏洗:独活、秦艽、透骨草、苏木、红花、灵芝、乌梅、艾叶、防风。也可用中药内服:独活、桑寄生、防风、川芎、党参、桂枝、木瓜、甘草、威灵仙、川断、牛膝、伸筋草。也可用中药研碎装于小袋内垫于足底即可使足弓抬高改变足跟受力,又可根据中药缓慢吸收治疗本病。
处方:麻黄、附子、透骨草、红花、干姜、桂技、防风、木瓜、羌活、荆芥、独活。
(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根据最近的研究成果,跟骨骨髓炎病人需要补充锌、铁、锰等微量元素。这几种元素,有的参与组成人体代谢活动中的酶,有的是合成骨胶原和肌红蛋白的原料。经测定,得了跟骨骨髓炎后病人体内上述物质的血清浓度均明显下降。因此,病人需要适当补充,可能有利于愈合。
本病是由于外伤性因素引起,无有效的预防措施,注意生产生活安全,避免受伤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本病的辅助检查方法可用断层摄片和CT扫描。
早期断层摄片或CT扫描可见局灶性密度降低区,由于该处为松质骨,血运丰富,很少有死骨形成,随病变进展,可有较多钙质沉着及新骨形成,骨密度增高,在患骨髓炎后,骨膜被剥离的少,包壳形成的也少,而穿孔的居多 ,加上局部软组织少,血供差,死腔很难愈合。
跟部是身体的主要承重点,且易受磨擦,跟骨骨皮质薄,骨膜坚固附着于骨组织,因此在患骨髓炎后,骨膜被剥离的少,包壳形成的也少,而穿孔的居多 ,加上局部软组织少,血供差,死腔很难愈合,另外,发生跟骨骨髓炎时,跟骨炎症可沿跟腱向上发展,引起小腿后部肌肉,肌间隙感染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