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口水强迫症

所谓的口水强迫症,和其它强迫症一样,多是患者对疾病的无知想象而产生的恐惧最终促使了口水强迫症的形成。也都是在一些平常事件中偶然触发(偶然中带有必然)正常人在吞唾液的时候不会伴随有意识,并认为吞唾液是一种很正常的生理活动,所以不会去深究唾液的分泌、吞咽、吞咽路径、吞咽产生的声音,更不会去想由此而牵出的其他东西。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 挂什么科:
    精神科 
  • 需做检查:
    脑电图检查  神经系统检查
  • 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
  • 常用药物:
    暂无相关信息
  • 一般费用:
    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5000元)
  • 传染性:
    无传染性
  • 治愈周期:
    3-6个月
  • 治愈率:
    94%
  • 患病比例:
    0.014%
  • 好发人群:
    无特定人群
  • 相关症状:
  • 相关疾病:
症状解析

口水强迫症在触发后一般分为以下两种发展过程。

1、第一种:

触发的同时伴想象唾液吞咽的过程,或是对唾液是否能吞完产生质疑,于是开始认识到唾液集中在口腔会促使唾液大量分泌,随后开始想象如果意识不能离开口腔后会发生什么事,对主观想象可能发生的事情产生恐惧,由此进 入思维和行为的矛盾并开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患者的解决办法最初一般都是采取“吐”的方式,但吐多以后就会引起人注意,并认为这是一种不卫生的行为,为了不让人发现自己的“秘密”于是开始尝试 “吞”,由于过多地吞咽唾液患者一般会出现肠胃不好,食欲不振,部分患者开始出现咽喉疼痛,于是开始产生对疾病的恐惧并加重了对吞咽唾液的排斥,由此进入 循环。

2、第二种:

触发的同时伴随着对唾液吞咽过程的各种想象,并有可能被别人听到了吞咽唾液的声音,主观上认为在别人面前吞咽 唾液是一种非常不好的行为,非常害怕因此而影响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开始想象问题得不到解决而可能出现的局面,在重要场合或者重要人物面前紧张,害怕自己 会不停地吞咽唾液而引起别人的注意,于是意识被动地集中在口腔并促使唾液大量分泌,主观上认为自己的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于是开始刻意地逃 避某些场合和某些人,害怕影响到自己的社交和发展前途,于是加重病情的发生,由此进入循环。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该疾病形成的原因很多,和其它强迫症一样,多是患者对疾病的无知想象而产生的恐惧最终促使了口水强迫症的形成。

一、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是强迫症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诸如由于工作、生活环境的变迁,责任加重,处境困难,担心意外,家庭不和,性生活不协调,或由于亲人丧亡,突然惊吓,遭受迫害等等都可能诱发强迫症。病人病情严重时,常有中度甚至重度的社会功能受损,成为休学或不能工作的原因;但一般病人始终有自知力,积极求医及治疗。

二、心理素质因素:病前人格在本病病因中起重要作用,约2/3的强迫症病人病前即有强迫性人格或精神衰弱。其主要表现为患者力图保持 自身和环境的严密控制,他们注重细节,办任何事均力求准确完善。但即使如此,患者也仍有不完善、不安全和不确定 的感觉,他们或者表现为循规蹈矩,缺少判断,犹豫不决,依赖顺从;或者表现为固执倔强、墨守成规,拧折不弯及脾气急躁。

三、遗传因素:患者近亲中的同病患率高于一般居民。如患者父母中本症的患病率为百分之七。双生子调查结果也支持强迫症与遗传有关。

四、精神因素:据调查资料统计,百分之三十五的患者患上强迫症前有精神因素。凡能造成长期思想紧张、焦虑不安的社会心理因素或带来沉重精神打击的意外事故均是强迫症的诱发因素。

因此,导致强迫症的发病原因有很多种,对于发病因素的了解,对于强迫症的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强迫症的出现像我们生活中的拦路虎一样,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设下了很多障碍,平虑解迫安神剂是纯中药制剂,治疗效果显著,希望所有患者都能早日清除生活中的障碍,重新开始幸福的生活。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1、诊断:

诊断强迫症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精神科医生诊断强迫症的主要依据有:家属提供的患者病史(患病的时间、不好的表现等)、精神检查(通过和患者交谈得出检查结果)、体格检查、量表测查、实验室的辅助检查等。临床上常用的强迫量表是耶鲁布朗强迫量表,通过量表得分的多少来判断病情的严重和好转程度。

2、鉴别诊断:

一、精神分裂症:早期可有强迫症表现,但内容逐渐变得荒谬不可理解,无焦虑,痛苦等相应的情绪反应;自知力差,不积极要求治疗或否认有病而拒绝治疗;随着病程发展,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逐渐显露,

二、抑郁症:强迫症患者因疾病缠身,久治不愈,可产生抑郁情绪,甚至出现消极观念,但从无自杀行为,与抑郁症的对外界缺乏兴趣,思维迟钝,行为缓慢及情绪低落有别。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口水强迫症西医治疗

1、心理动力学的治疗。

心理动力学派的治疗强调通过顿悟、改变情绪经验以及强化自我的方法去分析和解释各种心理现象之间的矛盾冲突,以此达到治疗的目的。在治疗的过程中大量地运用阐释、移情分析、自我联想以及自我重建技术。

2、行为治疗。

在对于强迫症的认识上,行为治疗分为两个基本的流派。第一种观点认为具有强迫症的人是借助于各种行为和仪式动作来缓解焦虑,依照这个模型,治疗者主要集中于通过激发可以减少焦虑的情境来消除不适当行为与仪式动作。第二种观点是基于操作模型而建立的,强调对强迫行为的后果进行调节,因此在这个模型中大量运用惩罚和示范学习。

3、家庭人际关系治疗。

此种方法强调人际关系的因素,避免单纯研究孤立的个人行为。这种思想注重研究行为问题的整体意义,它强调在治疗患者的同时,为患者的家庭成员提供咨询。

(一)听其自然法。

此法在于减轻和放松精神压力,任何事情听其自然,该咋办就咋办,做完就不再想它,不再评价它了。不要刻意的去思考唾液为什么会形成,告诉自己这样的事情是没有任何意义存在的。

(二)刨根究底法。

根据精神分析学说,让患者意识到造成心理疾病的真正原因,有助于症状的消除,所以你可以依靠自己或亲人从以下几条线索来探究童年的创伤性事件:1、幼时受过的伤害性事件

2、幼时对他人造成的伤害性事件

3、幼时与你最仇恨的人和你最歉疚的人在一起生活的经历。同时你还应该探究症状的最初起因和隐藏的含义。

(三)满灌法。

简单地说,就是一下子让你接触到最害怕的东西,比如说口水强迫症,请你坐在一个房间里,放松,轻轻闭上双眼,逼迫自己开始思考一切关于口水、唾沫的事情,起初可能在内心中会产生一种恐惧心理,这个时候一定要坚持住,这种思想刺激的方法能够有效的缓解强迫症状。

(四)传统的抗强迫药物治疗

相信很多的口水强迫症患者都能脱口而出几种抗强迫的西药名字,因为我们习惯上都认为强迫症是一种病,特别是很多的父母,自己年轻的时候从未听过心理病,所以一看到孩子有问题就觉得是病,既然是病,就要上医院,就要吃药。也正因为如此,很多的口水强迫症患者在最初选择治疗的时候,都会选择见效快的抗强迫西药来进行症状的缓解和治疗。

患病之初,西药能有效的控制症状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西药治标不治本、毒副作用大也早已人尽皆知。抗强迫西药对轻度的口水强迫症可能有较好的效果,但对中度、重度的强迫症就没有任何作用了,继续服用只能是贻误治疗时机、增加并发症。

(五)传统的心理治疗

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很多,比较常见有:暴露、满贯、脱敏、认知、催眠、行为、森田、音乐、厌恶等心理学技术。接受过心理治疗的强迫症患者却说这些方法“中看不中用”,听起来很好,可实际上根本办不到,效果不是太明显,咨询师说的那些他们都懂、都明白,但是就是做不到。因为强迫一来他们就不听自己的了,自己就控制不住自己了;越不想去想它越要想;越不想做越要去做……就算通过各方的努力最后症状缓解了,但总是复发,一次比一次严重,无法根除,心里老是有个阴影;非常压抑。

口水强迫症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海螯虾:是可为大脑提供营养的美味食品。海螯虾含有3种重要脂肪酸供应人体所需的养分,能使人长时间保持精力集中。对如何治疗轻度强迫症有比较好的效果。

洋葱头:可以消除过度紧张和心理疲劳。葱头可以稀释血液,从而改善大脑氧的供应状况。每天最少吃半个洋葱头,便会起到这种作用。

核桃:是对付需要长时间集中精力(例如作报告、开会、举办音乐会以及长途开车)的理想食品,不知道如何治疗轻度强迫症的患者可以试一试多吃核桃。

并且,医生发现牛奶中含有一种使人产生疲劳感觉的生化物质色氨酸,它能使人安睡。试验证明,在有效时间内,一般安眠药的作用是逐渐减弱,而牛奶的催眠作用则是逐渐加强,特别是下半夜会睡得更香。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在生活中应该从以下三部分:

一、从小注意个性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不要给予过多,过于刻板的要求,对于预防强迫症的发生有很大帮助,特别是父母本人有个性不良者更应注意。

二、参加集体性活动及文体活动,多从事有理想有兴趣的工作,培养生活中的爱好,以建立新的兴奋点去抑制病态的兴奋点。

三、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有强迫思维时不要对抗或用相反的想法去“中和”,要带着“不安”去做应该做的事。据广州海军医院精神科王文亮教授指出,当你有强迫动作时,要理解这是违背自然的过度反应形式,要逐步减少这类动作反应直到和正常人一样。坚持练习,必然有益。

四、注意心理卫生,努力学习对付各种压力的积极方法和技巧,增强自信,不回避困难,培养敢于承受艰苦和挫折的心理品质,是预防的关健。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常规检查有:

躯体和神经系统检查。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长期的口水强迫症容易导致精神分裂症,精神障碍,反应性精神病,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等。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