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导航
概述
症状
病因
诊断
治疗
饮食保健
预防
检查
并发症
化脓性脑膜炎常见病
别名:化脑

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简称化脑),系由各种化脓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症,是严重的颅内感染之一,常与化脓性脑炎或脑脓肿同时存在,小儿,尤其是婴幼儿常见。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脑膜炎双球菌、肺炎双球菌及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B型,其次为金黄色 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厌氧杆菌、沙门菌、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等。脑膜炎双球菌最常侵犯儿童,但成人亦可发病。流感杆菌脑膜炎好发 于 6岁以下幼儿。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好发于老年人及婴幼儿。大肠杆菌是新生儿脑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脑膜炎往往继发于腰椎穿刺、 神经外科手术后。

自使用抗生素以来其病死率已由50%~90%降至10%以下,但仍是小儿严重感染性疾病之一。其中脑膜炎双球菌引起者最多见,可以发生流行,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展开全部
院前疾病咨询
到院就诊须知
症状解析

各种细菌所致化脑的临床表现大致相仿,可归纳为感染、颅压增高及脑膜刺激症状。其临床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儿的年龄。年长儿与成人的临床表现相似。婴幼儿症状一般较隐匿或不典型。

儿童时期化脑发病急,有高热、头痛、呕吐、食欲不振及精神萎靡等症状。起病时神志一般清醒,病情进展可发生嗜睡、谵妄、惊厥和昏迷。严重者在24小时内即出现惊厥、昏迷,体检可见患儿意识障碍、谵妄或昏迷、颈强直、克氏征与布氏征阳性。如未及时治疗,颈强直加重头后仰、背肌僵硬甚至角弓反张。当有呼吸节律不整及异常呼吸等中枢性呼吸衰竭症状,并伴瞳孔改变时,提示脑水肿严重已引起脑疝。疱疹多见于流脑后期,但肺炎链球菌、流感杆菌脑膜炎亦偶可发生。

婴幼儿期化脑起病急缓不一。由于前囟尚未闭合,骨缝可以裂开,而使颅内压增高及脑膜刺激症状出现较晚,临床表现不典型。常先以易激惹、烦躁不安、面色苍白、食欲减低开始,然后出现发热及呼吸系统或消化系统症状,如呕吐、腹泻轻微咳嗽。继之嗜睡、头向后仰、感觉过敏、哭声尖锐、眼神发呆、双目凝视,有时用手打头、摇头。往往在发生惊厥后才引起家长注意和就诊。前囟饱满、布氏征阳性是重要体征,有时皮肤划痕试验阳性。

新生儿特别是未成熟儿的临床表现显然不同。起病隐匿,常缺乏典型症状和体征。较少见的宫内感染可表现为出生时即呈不可逆性休克或呼吸暂停,很快死亡。较常见的情况是出生时婴儿正常,数日后出现肌张力低下、少动、哭声微弱、吸吮力差、拒食、呕吐、黄疸、发绀、呼吸不规则等非特异性症状,发热或有或无,甚至体温不升。查体仅见前囟张力增高,而少有其他脑膜刺激征。前囟隆起亦出现较晚,极易误诊。唯有腰穿检查脑脊液才能确诊。

展开全部
病因解析

发病原因:

化脓性脑膜炎可由任何化脓性细菌引起,最常见的致病菌为脑膜炎双球菌,嗜血流感杆菌和肺炎球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沙门菌及绿脓杆菌等,其他较为少见,新生儿脑膜炎以大肠杆菌和溶血性链球菌为多见,开放性颅脑损伤所引起的多数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和绿脓杆菌,感染途径:

1、由邻近的化脓性病灶所引起的,包括鼻旁窦炎,中耳炎,乳突炎,扁桃体炎,颈部的化脓性病灶,颅骨骨髓炎,硬脑膜外,硬脑膜下脓肿以及脑脓肿等。

2、由颅脑损伤所引起的,包括开放性颅脑损伤和颅底骨折等。

3、由远离的化脓性病灶经血行感染所引起的,包括细菌性心内膜炎,肺部的化脓性感染,菌血症以及其他远处的化脓性病灶。

4、某些先天性的病变,如脑膨出或脊膜,脊髓膨出破溃时,感染也可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皮样囊肿如果与外界相沟通时,也可引起直接感染。

5、由于神经外科手术后感染所引起,包括颅脑和脊髓的手术。

发病机制

各种致病菌所致的化脓性脑膜炎的病理变化大体上相似,早期只有大脑表面的血管扩张,充血,随之炎症迅速沿蛛网膜下腔扩展,且有大量脓性渗出物覆盖于脑表面和沉积于脑沟,脑池和脑的基底部,有时炎症也可波及脑室内,脓液的颜色与致病菌种类有关,如脑膜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变形杆菌的脓液常为灰或黄色,肺炎双球菌脓液为淡绿色,绿脓杆菌的脓液为草绿色等,发病数周后,由于脑膜粘连致使脑脊液的吸收障碍和循环受阻,从而引起交通性或非交通性脑积水,如并发脑动脉炎,可引起脑缺血或脑梗死,此外,还可引起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硬脑膜外脓肿,硬脑膜下脓肿或脑脓肿等,显微镜下可见脑膜甚至室管膜及脉络丛有炎症细胞浸润,以多形核白细胞为主,有时还可发现致病菌,此外,还可见脑膜及脑皮层的血管充血或血栓形成,脑组织有水肿,神经元变性及神经胶质细胞增生等表现。

展开全部
诊断解析

1、此病起病一般较急,脑脊液外观微毛或轻度浑浊,白细胞数每毫升十余个至数百个,早期多核细胞稍增多,但以后即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氯化物正常。应注意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殊表现,以助鉴别。某些病毒脑炎早期,尤其是肠道病毒感染,脑脊液细胞总数可明显增高,且以多核白细胞为主,但其糖量一般正常,脑脊液IgM,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功酶(LDH4、LDH5)不增高可助鉴别。

2、起病多较缓慢,常先有1~2周全身不适的前驱症状。也有急骤起病者,尤其是患粟粒性结核的婴儿。典型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外观毛玻璃样,有时因蛋白含量过高而呈黄色。白细胞数200~300×106/L,偶尔超过1000×106/L,单核细胞占70%~80%。糖、氯化物均明显减低。蛋白增高达1~3g/L,脑脊液留膜涂片可找到抗酸杆菌。应仔细询问患者有无结核接触史,检查身体其他部位是否存在结核病灶,进行结核菌素试验,在痰及胃液中寻找结核菌等以协助诊断。对高度怀疑而一时不易确诊的病人,应给予抗痨药物以观察治疗反应。

3、其临床表现、病程及脑脊液改变与结核性脑膜炎相似,起病缓慢症状更为隐匿,病程更长,病情可起伏加重。确诊靠脑脊液印度墨汁染色见到厚荚膜的发亮园形菌体,在沙氏培养基上有新型隐球菌生长。

4、但一般脑脓肿起病较缓慢,有时有了发局症状,脑脊液压力增高明显,细胞数正常或稍增加,蛋白略高。当脑脓肿向喜气洋洋网膜下腔或脑室破裂时,可引起典型化脑。头颅B超、CT、核磁共振等检查,有助进一步确诊。

5、其病程较长,经过更隐伏,一般有颅高压征,且可有异常的局部神经体征,常缺乏感染表现。多依靠CT、核磁共振检查鉴别。

6、系急性感染及毒素所引起的一般脑部症状反应,多因脑水肿所致,而非病原体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故有别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其临床特征为谵妄、抽搐、昏迷,可有脑膜刺激症状或脑性瘫痪。脑脊液仅压力增高,其他改变不明显。

7、Mollaret氏脑膜炎 少见,以良性复发为其特征,详见肺炎球菌脑膜炎。

展开全部
治疗解析

化脓性脑膜炎西医治疗

1、经脑脊液检查初步确诊后,应尽快由静脉给予适当、足量的抗生素,以杀菌药物为佳,并根据病情按计划完成全部疗程,不可减少药物剂量与改变给药方法。始终不能明确病原菌者,多由于诊断未明时曾不恰当使用抗生素所致。如在流脑流行季节,年长儿童一般应先考虑系脑膜炎双球菌所致,如有瘀点、瘀斑则更可疑。可先用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磺胺治疗,再根据反应高速用药。病原菌未确定的散发病例,尤其婴幼儿,应先按病原未明的化脑治疗,特明确病原菌之后,再更改药物。目前多主张用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三嗪噻肟、头孢氨噻肟或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肟。

治疗效果满意时,体温多于3天左右下降,症状减轻,脑脊液细菌消失,细胞数明显减少,其它生化指标亦有相应好转,此时可继用原来药物治疗,二周后再复查脑脊液。如治疗反应欠佳,需及时腰穿复查,观察脑脊液改变,以确定所用药物是否恰当,再酌情调整治疗方案。

鉴于化脑是一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其预后与治疗密切相关,故应严格掌握停药指征,即在完成疗程时症状消失、退热一周以上,脑脊液细胞数数少于20×106/L,均为单核细胞,蛋白及糖量恢复正常(流脑停药指征见另章节)。一般情况下,完全达到这些标准,少需8~10天,多则需1月以上,平均2~3周左右。

(1)病儿年龄对抗生不经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年长儿童患流感杆菌脑膜炎较少,新生儿化脑大多数是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的药物。一般主张用一般氨其糖类药物甙类青霉素,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对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有效,而青霉素对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均有效。也可选用氨苄青霉素这一广谱抗生素代替青霉素,耐药菌株可用按苄青霉素加头孢氨噻肟。新生儿尤其未成熟儿一般忌用氯霉素,因其肝、肾发育尚未成熟,对氯霉素的代谢、排泄功能尚不健全,易引起中毒,表现为“灰婴综合征”,甚至休克死亡。

(2)保证药物在脑脊液中达到有效浓度:首先应选用易于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使脑脊液中抗生素浓度超过抑菌浓度10倍以上。并要注意给药方法及用药剂量。氯霉素、磺胺嘧啶、静注甲氧苄氨嘧啶(TMP)能较好到达脑脊液,保持有效的抗菌浓度,特别是氯霉素也较多通过发炎的脑膜。脑膜通透性随病情好转逐渐恢复正常,因而继续进入脑脊液的药量亦随之减少。为保证治疗效果,需大剂量由静脉给药,直到疗程结束,不可中途减量及改变给药方法。

红霉素养、羧苄青霉素、万古霉素、1~2代头孢菌素、氨基糖酐类抗生素通过血脑屏障的能力能较差。

(3)如果选用的药物能很好通过血脑屏障,原则上不需鞘内注射,以免出现不良反应及增加病儿痛苦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药不易到达脑脊液,可采用鞘内或脑室注射给药。对延误诊治的婴儿晚期化脑,脑脊液外观有脓块形成,或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时,加用鞘内注射抗生素可提高治愈率。根据抗生素在脑脊液中存留时间,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一般连用3~5次,直到脑脊液转为清晰,细胞数明显下降,细菌消失。对葡萄糖球菌或少见细菌存在,或鞘注3~5次后脑脊液仍呈明显炎症改变时,则可延长鞘内注射时间,甚至可连续给7~10次。进行鞘内注射时,药物必须稀释至一定浓度,可用抽出之脑脊液或生理盐水稀释,需注意注入液量应略少于放出之脑脊液量。注射速度应缓慢。

(4)脑室内注药:由于存在血脑屏障及脑脊液单向循环,对并发脑室 膜炎病儿采用静脉及鞘内注射,药物很难进入脑室,脑室液中抗生素浓度亦不易达到最小抑菌浓度的50倍,故近年有人主张脑室注药以提高疗效。对颅内压明显增高及脑积水病儿,采用侧脑室穿刺注药,同时还可作控制性脑脊液引流减压。

2、除流脑外,过去在化脑诊断明确后多主张常规使用氢化可的松、2~5日后改口服强的松至10~20日,以期减少颅内炎症粘连,并认为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化脑虽无直接治疗作用,但使用后有利于退热及缓解颅内高压、感染中毒等症状,但严格的对照观察无论在减少病死率或后遗症,均未见明显效果。

3、对症处理

某些症状可并发症能直接危及病儿生命,应及时处理。

(1)控制惊厥:频繁惊厥必须控制,以免发生脑缺氧及呼吸衰竭。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颅内压增高和低钙。除用脱水药降低颅压,常规补钙外,对症治疗采用安定、水合氯醛、副醛、苯巴比妥等药物抗惊厥,亦很必要。

(2)减低颅内压。

(3)抢救休克及DIC。

(4)确诊后用3%盐水6ml/kg缓慢滴注,可提高血钠5mmol/L,若仍不能纠正,可再给3~6ml/kg。同时应限制入量,每日800~900ml/m2,给液成分与一般维持液相同。由于大量应用钠盐,必然增加钾和钙离子的丢失,必须注意补充。

(5)大量液体积聚可使颅内压增高,除引起症状外,还可压迫损伤脑组织,影响远期预后,且积液发生与感染有关,有时液体本身即为脓性,如不穿刺引流,很难自行吸收。穿刺放液应根据以下情况处理:①颅骨透照度验阳性得,可行穿刺以确定积液性质。②积液量不多,非脓性,蛋白含量不高,临床无颅压增高表现,治疗经过顺利者,不再穿刺,定期透照复查,大多数病儿在1~2个月内积液自行吸收。~硬脑膜下积液有明显炎性改变时,可诊断为硬膜下积脓。积液量较多,同时有颅内压增高症状;蛋白会计师高,色发黄,③硬膜下积脓时均应穿刺放液。开始每日或隔日穿刺1次。每次放液量,每侧以少於30ml为宜,两侧总量一般不超过60ml。1~2周后酌情延长穿刺间隔时间,减少穿 刺次数,直到症状消失。④个别病儿虽经反复穿刺放液及长期观察,积液量仍不减少,颅内高压的表现或局灶性大脑功能受损的症状和体征都不减轻,过去主张用手术摘除囊膜,以免脑组织受压,引起脑萎缩或神经系统后遗症。但近甘余年来未见有手术摘膜报导。相反,个别多次放液不愈的患儿,经保守观察数月,往往积液可自行吸收终至痊愈。⑤有硬膜 下积脓时,可进行局部冲洗,并注入适当抗生素(剂量参考鞘内注射药量)及地塞米松1mg/次。

4、病室应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对急性期病儿需严密守抗观察,定期测呼吸、脉搏、血压、观察尿量、呼吸状况、瞳孔变化,以便早期发现休克及脑疝。化脑病儿急性期入量应控制在1000~1200ml(m2·d),即正常生理需要量的75%。既要保证患儿入量,又要避免输液量过多加重脑水肿。合并脱水者,应按损失量补充,否则影响脑灌注。

化脓性脑膜炎中医治疗

当前疾病暂无相关疗法。

展开全部
饮食保健

一、莲花粳米粥  

用料:莲花10克,粳米100克,蜂蜜适量。  

制作:莲花阴干,研末备用。先将粳米煮作粥,将熟时放入花末,蜂蜜调匀,空腹食用。  

功效:有助于流行性脑膜炎病人康复。  

二、银耳红枣粥  

用料:银耳30克,红枣10枚。  

制作:炖服,每日1次。  

功效:有助于流脑的治愈。  

三、核桃红枣汤  

用料:核桃仁100克,红枣12枚,冰糖适量。  

制作:把两者加冰糖炖服,每日1剂,直至痊愈。  

功效:补脑益智,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饮食原则

1、红豆、芸豆、低脂,高纤维,高维生素,营养丰富。

2、加蘑菇丁、胡萝卜丁、葡萄干制成的小米粥。每天早上喝一碗,可提高免疫力。

3、苹果、猕猴桃、香蕉、酸奶。每天午饭前一小时食用以增加维生素C的摄入。

4、花生米,每天生吃200粒紫色、小粒花生米可以提供优质维生素E,还可补血。  

5、糖,避免吃精制糖,含大量淀粉,能量堆积,使大脑氧化快。

6、罐装沙丁鱼、咸鱼等加工食品:含防腐剂,高盐,增加体液渗透压,增加脑负担。  

展开全部
预防解析

小儿预防:  

1、建立良好的生活制度,注意保暖,多见阳光,多吸新鲜空气,进行必要的户外活动以增强身体抵抗力,并少与患呼吸道感染的病人接触,以尽量防止呼吸道感染的发生。这点对于减少肺炎球菌脑膜炎的复发极为重要。  

2、新生儿脑膜炎的预防则与围生期保健有关,应彻底治疗产妇感染。新生儿如果暴露在严重污染环境中,则应使用抗生素预防。  

成人预防:  

1、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防止病邪的侵入。  

2、预防各种传染病,流行期前做好预防接种。  

3、早期发现疾病,并进行积极治疗。  

4、与患儿密切接触的儿童可服用预防药。如每天食用生大蒜2瓣~5瓣,连食1周;或以蒲公英、板蓝根、金银花各30克,煎服,连服5日;或利福平,每日20毫克/公斤,服用4天。  

5、流行期间要加强预防宣传工作,少到公共场所,外出时要戴口罩,并用淡盐水漱口。  

6、积极治疗邻近部位化脓性病灶,开放性颅脑损伤和颅底骨折行神经外科手术时,应注意无菌操作及合理的抗炎治疗,有助于预防化脓性脑膜炎。

展开全部
检查解析

1、实验室检查

(1)血象:周围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中性粒细胞占优势。

(2)脑脊液:脑脊液浑浊,细胞数可达10×106/l以上,多形核白细胞占优势,蛋白质升高,糖及氯化物明显降低。抗菌治疗前,脑脊液涂片染色镜检,约半数病人的白细胞内可见致病细菌。

(3)细菌培养:在抗菌药物治疗前取脑脊液进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可资确诊和帮助选择抗菌药。但需时较长,不能及时得到结果。

(4)快速病原菌检测:①免疫荧光试验。以经荧光素标记的已知抗体检测脑脊液,可快速检出致病菌,其特异性及敏感性均较佳。②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可用已知抗体检出待定抗原(致病菌),特异性及敏感性均好。③对流免疫电泳。用已知抗体检测脑脊液中致病菌的某些可溶性抗原。

2、其他辅助检查

(1)X线摄片检查:①化脓性脑膜炎患者胸片特别重要,可发现肺炎病灶或脓肿。②颅脑和鼻窦平片可发现颅骨骨髓炎、鼻旁窦炎、乳突炎,但以上病变CT检查更清楚。

(2)CT、MRI检查:病变早期CT或颅脑MRI检查可正常,有神经系统并发症时可见脑室扩大、脑沟变窄、脑肿胀脑移位等异常表现。并可发现室管膜炎、硬膜下积液及局限性脑脓肿。增强MRI扫描对诊断脑膜炎比增强CT扫描敏感,增强MRI扫描时能显示脑膜渗出和皮质反应。采取合适的技术条件,能显示静脉闭塞和相应部位的梗死。

展开全部
并发症解析

常见并发症包括:硬脑膜下积液,积脓,脑脓肿,脑梗死,静脉窦血栓形成等颅内化脓性感染性疾病以及细菌性心内膜炎,肺炎,化脓性关节炎,肾炎,眼睫状体炎甚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颅外病变,后遗症包括癫痫,脑积水,失语,肢体瘫痪以及脑神经麻痹。

展开全部